尺素
尺素,古代用于书写的一种细长的绢帛或纸张。因其长度与一尺相当而得名。在古代,尺素常作为书信的代称,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思念。一尺长的素白纸张,轻轻展开,便是满满的相思意。古人以尺素寄情,通过这些薄薄的纸页,传递着远方的问候与期盼。尺素之美,在于其简约而不简单,真挚的情感在其中流淌。如今,虽然时代变迁,但尺素依然承载着我们对于书信往来、情感交流的珍贵回忆。它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忘那份醉初的温暖与感动。
尺素之间什么意思
“尺素之间”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在很短的距离(尺素)之内。这个成语出自古代,其中“尺素”本是古代用于书写的一种细长的绢帛或纸张,后来也用来泛指书信。
具体来说:
1. 来源与本义:“尺素”原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以竹简写成的信,因其长度与一尺相当而得名。后来,“尺素”就成为书信的代称。
2. 引申意义:当用“尺素之间”来形容时,强调的是在非常短小的空间或时间内完成某件事情,或者指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交流或传递信息。
3. 用法与示例:该成语通常用作谓语、定语或状语,常用于描述时间上的紧凑或事情的迅速处理。例如,在古文中可以这样用:“虽相去尺素,而心意相连。”
总的来说,“尺素之间”这个成语通过“尺素”这一古代书信的象征,传达了在有限或短暂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有效沟通或联系的意思。
尺素原指
“尺素”原指古代用于书写的一种细长的绢帛或纸张,因其长度与一尺相当而得名。在古代,尺素常被用作书信的代称,寓意着纯洁、高雅和真挚的情感。这一典故出自《汉书·东方朔传》中的“上书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俸禄薄,未得省见。”以及《战国策·齐策四》中描述的“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期于朝夕。”这些故事都表明,在古代,尺素成为了传递书信的一种优雅方式。
此外,“尺素”也被用来泛指书信,这一用法在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诗中有体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里的“家书抵万金”便是用“尺素”来代指家书的珍贵。
综上所述,“尺素”原指古代用于书写的一种细长的绢帛或纸张,后来演变成了书信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