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醉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自我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是一个文化自觉的过程。学者费孝通指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在网络发达的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增强需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积极作用,主动积极提升文化自信。
充分利用媒体网络
积极学习文化知识
新时代大学生要注重结合各种教育网络阵地,主动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学习我国优秀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要注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等方面内容的学习;革命文化方面,要突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红船精神等方面内容的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方面内容的学习。
结合校园网络平台
感受推动校园文化
一方面,坚持正确校园文化。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为目标,自觉抵制媒体网络上的不良内容,提高自身的文化鉴别能力;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和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进一步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积极参与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开展网上文化学习讨论活动,定期在校园相关网络上参与学习交流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探讨和交流,传播先进校园文化,推动校园文化发展。
结合媒体网络平台
多方践行课外实践
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也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增强,需要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践的作用。校内实践方面,可开展相关主题的校内文化实践活动,通过参与“雷锋月”活动来弘扬“雷锋精神”、参与“师德活动月”活动来弘扬“尊师重教”精神等、参与网络评选等形式来开展相关主题活动;校外实践方面,充分利用国家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深入了解社会,了解我国文化,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

作为大学生,怎样增强文化自信
作为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你提升文化自信:
1. 深入了解本国文化:
-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历史书籍和哲学著作,了解本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脉络。
- 观看传统艺术表演,如戏曲、音乐、舞蹈等,感受艺术的魅力。
- 参与文化活动,如节日庆典、民俗展览等,亲身体验本国文化的氛围。
2. 学习外语:
- 学习外语不仅有助于拓宽视野,还能让你更深入地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 通过外语学习,你可以直接阅读外文原著,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和故事。
3. 交流与分享:
- 加入文化社团或兴趣小组,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探讨和学习文化知识。
-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分享你的文化体验和学习成果,与他人交流心得。
- 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如夏令营、语言学校等,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面对面交流。
4. 批判性思考:
- 在了解本国文化的同时,也要保持批判性思考,客观看待外来文化。
- 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点,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从、不迷信,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和学习新文化。
5. 实践与体验:
- 通过旅行、实习等方式,亲身体验不同的文化环境和生活方式。
- 尝试制作本国传统美食、手工艺品等,体验文化传承的魅力。
- 参与志愿服务项目,为社区和文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6. 培养跨学科思维:
- 不同学科之间往往存在相互影响和借鉴的关系,因此要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 学习人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以更全面地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和价纸。
- 关注跨学科的研究动态和成果,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总之,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实践。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你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本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能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拥抱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