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文官编制制度是什么
宋朝文官编制制度指的是宋朝时期的官员管理系统和人员选拔机制。这个制度在宋朝以前的唐朝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和完善,成为了宋朝时期的基本行政体制。宋朝文官编制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官职等级、官员选拔、晋升和考核等方面。
首先,宋朝的官职等级分为九品,从上到下分别是侍中、中书令、参知政事、侍郎、中书舍人、国子监祭酒、国子监录事、国子监博士和国子监博士助教。这些官职等级除了区分官员的职位和级别外,还直接关系到官员的待遇、晋升和权力范围。
其次,宋朝的官员选拔主要通过科举制度进行。科举制度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分为三级考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是地方选拔人才的考试,通过乡试合格者可以参加会试,会试是朝廷集中选拔人才的考试,通过会试合格者可以参加殿试,殿试是皇帝亲自主持的醉高级考试,通过殿试合格者可以进入官僚系统,成为官员。科举制度确保了官员的选拔公平和选拔范围的扩大,避免了人事任用的世卿世族倾向。
此外,宋朝还有一系列的考核制度,以确保官员的廉政和能力。官员在任职期间会定期接受考核,如有不合格者会被罚款、降职或免职。此外,官员还需要每三年参加一次床试,以评估他们的才能和廉政。
总的来说,宋朝文官编制制度是一套严密的官员管理系统,通过官职等级的划分、科举制度的实施和考核制度的执行,实现了官员的选拔、晋升和考核的公正性和科学性。这套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宋朝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也为后来的明清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宋朝文官官阶排序
宋朝文官的官阶排序主要依据《宋史》中的“宰相表”来确定。以下是宋朝文官的主要官阶及其对应职务:
1. 正一品:
- 特进:此等职官常为宰相、亲王、使相与三公,以及太师、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左右丞相。
- 东宫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 正一品尚书令:实际掌大权,但通常不单独设立,多由其他官员兼任。
2. 从一品:
- 二府(枢密院、中书省)正职:枢密使、中书令。
- 东宫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此处未含太子太师,因其已为一品)。
- 正二品:特进、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
3. 正三品:
- 三司使(盐铁使、转运使、理财使)。
- 武功大夫、武翼大夫等武官。
4. 从三品:
- 武官五品以上皆升从三品。
- 正四品上: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侍中、中书令(此处未含侍中,因其已为正三品)、门下侍郎、中书侍郎。
- 正四品下: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等。
5. 正五品:
- 正尚书、吏部侍郎、户部侍郎、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刑部侍郎、工部侍郎等。
6. 从五品:
- 副尚书、侍御史、监察御史、太子左春坊司业、太子右春坊司业、太子左庶子、太子右庶子、太子中允、太子舍人、太子洗马、太子文学、太子宾客、太子司议郎、太子舍人等。
请注意,这个排序并非绝对,因为宋朝官制中有许多特殊情况,如某些官员可能同时担任多个职务,或者某些官职在不同时期可能有不同的地位。此外,上述部分职务可能存在交叉或兼任的情况。
另外,纸得注意的是,宋朝的文官体系还包括许多其他职务,如太常卿、宗正卿、太仆卿等,这些职务的官阶也各有不同。上述排序主要针对文官体系中的主要职务进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