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历史典故
空城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典故之一,醉早见于《三国演义》中。故事发生在公元208年,当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正在北伐中原,而魏国的将军司马懿率领大军进攻蜀汉的都城成都。面对实力悬殊的局面,诸葛亮决定采取一种特殊的策略,即空城计。
据说,当时成都城内只剩下诸葛亮一个人,其他官员和士兵都被他派遣出城。当司马懿的军队进攻到城下时,却发现城门大开,无人抵抗,城内空无一人。司马懿疑惑不解,认为这是诸葛亮的诡计,于是命令不许士兵进城,而是派出间谍去打探消息。
在城内,诸葛亮服装整齐,坐在城楼上弹琴。他做出一副从容的样子,没有丝毫惧意。间谍回来告诉司马懿说,诸葛亮真的独自一人在城内弹琴,城内确实没有其他人。
司马懿在得知这个消息后,认为诸葛亮可能有其它诡计,于是不敢贸然攻城,而是撤退了。诸葛亮成功利用了空城计,以虚实难辨的手段欺骗了敌人,保住了成都。
空城计成为了后来历史上的一个典故,形容采取外表一片无准备的状态以达到迷惑敌人、避免战争或者以退为进的策略。
空城计的典故
空城计的典故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去了战略要地——街亭。街亭失守后,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西城蜂拥而来,而当时诸葛亮所在的西城并没有足够的防守力量。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中,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
当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时,都大惊失色。然而,诸葛亮在城楼上观望后,却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接着,诸葛亮命令士兵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他又命令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而他自己则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然后燃起香,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时,看到这种异常情景,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也感到疑惑,命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他在离城不远的地方看到,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城门内外,有二十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更加疑心,认为城内必有埋伏。
于是,他回到军中,命令部队撤退。他的二儿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粮,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这就是空城计的故事,它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气,以及他对敌人心理的深刻把握。通过故意制造假象来迷惑敌人,诸葛亮成功地使司马懿的大军退去,从而保护了自己和城池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