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名词解释?
1.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的思维。
2.想象:是指人脑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形象性,新颖性。预见功能,补充功能,代替功能,调节功能。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3.功能固定性: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定势,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的通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其结果是妨碍了问题的解决。
4.意志:是人自觉的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调节和支配行动,从而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5.挫折感:是个人动机性的活动受到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反应。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和阻碍,预订目标不能实现是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也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行为
6.个性:是指在个人自然素质的基础上,由于社会的影响通过人的活动形成的稳固,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他使人的行为带有一定的倾向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稳定性与可塑性,独特性与共同性
@我的美丽日记零
7.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他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需要,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8.气质:是指一个人先天具有的比较稳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动力特征: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特征:天赋性,稳定性,可塑性
9.性格:是指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 内倾型,外倾型;独立型,顺从型,反抗型;理论型,经济型,权利型,社会型,审美型,宗教型。生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决定),社会实践,自我教育和修养(内在动力)
10.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才能:各种能力的有机结合,起质的变化的能力叫才能。天才:才能的高度发展,创造性地完成任务的能力称为天才。一般能力:是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也叫智力。特俗能力,指人们从事特殊职业或专业需要的能力。影响能力形成的因素:遗传因素,环境与教育,个人实践活动,人的主观因素
11.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与周围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
12.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贯穿着积极思维的知觉,观察是醉高级的感知觉水平。
13.观察力:即观察的能力,是经过后天的系统训练逐渐形成的一种带有个性
@我的美丽日记零
心理特点的能力。
1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15.知觉:指人脑对直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具体反映。
16.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17.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放映。
18.记忆表象:人脑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应。
19.保持: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存储和巩固的过程。
20.遗忘:对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现或重现,或者错误的再认和重现,就是遗忘。
21.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事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应。间接性和概括性
22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多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过程。。。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23常规性思维:在造性思维,指人们运用自己获得的知识经验,按县城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4酝酿效应:当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几个小时,几天或者几个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反而可能很快的找到解决方法,之中现象叫做酝酿效应。
25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或从朝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内在条件需要,外在条件诱因,作用,对活动的引发作用,定向作用,强化作用
26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27理想:是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28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
29群体:是指人们基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起来进行活动并相互制约的共同心理
完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一个完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目标与理念:
- 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如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等。
- 确立以学生为本、预防为主、发展性原则的课程理念。
2. 课程内容:
-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介绍心理学基本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准和重要性。
- 情绪管理:教授学生如何识别、表达、调节和控制情绪。
- 压力应对:提供有效的压力应对策略,如时间管理、放松技巧等。
- 人际交往: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
- 自我认知与发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和潜力,制定个人发展计划。
- 危机干预:提供危机干预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识别自杀迹象、应对紧急情况等。
3. 教学方法:
- 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 课程实施与管理:
- 制定详细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确保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 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估机制,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5. 课程资源与支持:
- 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如教材、参考书籍、在线课程等。
-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或咨询室,为学生提供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服务。
- 与家长、社区等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6. 课程评价与改进:
- 定期对课程进行评价,包括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质量等方面。
- 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变化。
- 鼓励教师和学生提出改进建议,持续优化课程体系。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构建,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科学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