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育儿的新方式?
1、知识更新快
90后的父母文化水平较高,头脑灵活,喜欢学习新的育儿知识,也更容易接受新的教育理念。
比如,孩子出生以后,老一辈父母认为孩子一哭就要去抱,否则会伤害身体,而年轻父母则认为孩子哭闹是正常的更利于发育,喜欢让孩子哭一会儿再抱。
此外,在孩子的包裹、捏鼻梁和睡扁头等问题上,由于审美观念不同,可能与老一辈产生分歧。
不管有怎样的看法,父母都要善于接受新的观念,才能避免孩子遭受旧习俗的伤害,从而健康地成长。
2、对孩子不袒护
由于有前车之鉴,90后父母不愿袒护孩子。
当孩子犯错后,他们会不留情面直截了当地指出,从小就给孩子立下各种规矩,这样能避免孩子养成任性刁蛮的性格,懂得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能做。
他们还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干,培养孩子从小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不会像父辈那样给孩子找借口,或者事事包办代替,这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好处。
3、敢于坚守原则和底线
对孩子来说,哭闹是一记杀手锏,很多父母都会投降,然而,90后的父母却不会妥协。
他们知道在孩子哭闹时,不管是打骂还是讲道理都不起作用,所以会耐心地等在一旁,等待孩子发泄情绪后再进行沟通和安抚。
他们有自己的原则,不会轻易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这样更能取得好的效果。
对此,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有过相同的建议。
如果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哭闹时,有哪些好的办法应对呢?
①消退法
有人认为,在孩子哭闹时不过不问,会显得父母很冷漠,也让人不忍心,还有人担心,孩子会与父母在心理上产生隔阂。
其实,在孩子哭闹时,不管是训斥还是劝解,都是在助长孩子的行为,会导致他变本加厉。
如果不予理睬,让他知道哭闹对父母构不成威胁,就会偃旗息鼓地主动终止这种行为,今后可能减少这种行为的发生几率。
在发生这种情况时,只要不离开孩子的身边,让他在情绪发泄之后再得到及时的安抚,就不会对他的内心造成任何影响。在心理学上,这种做法被称作“消退法”。
②正负强化法
美国心理专家斯金纳通过一个实验,提出了著名的“强化法”。斯金纳教授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主要与外界给予的强化作用有关,并且这种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强化,一种是负强化。
也就是说,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可以采用强化的方式进行,让孩子的行为得到刺激,从而养成好的习惯,同时减少和杜绝不良行为。
比如,当孩子顺利完成作业、帮助父母做好家务时,父母要及时给予奖励和肯定,这种正强化方式会让孩子受到鼓励,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今后会继续保持这种行为和状态。
当孩子不愿学习或者犯错时,要提出批评和纠正意见,以负强化的方式让孩子知道这样做的消极后果,会及时地做出改变。
在斯金纳看来,正强化除了物质手段之外,还有表扬、鼓励等精神手段,主要体现为奖赏;而负强化则有批评、打骂和扣发零用钱等方式,主要表现为惩罚,需要掌握适当的分寸,一旦处罚过度,会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从表现方式来看,两者的做法是相反的,但前者明显比后者的作用更大,在管教孩子上更有效果。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教育的理念也在进步和更新。学习和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可以很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行为和习惯。
同时,在面临孩子的不良行为时,既不会出现溺爱行为,也不会束手无策。建议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可以采用这两种方法。
中国式育儿方式
中国式育儿方式通常指的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一种育儿理念和方法。这种育儿方式强调家庭和谐、尊重长辈、关爱子女、以及重视教育等价纸观。以下是一些中国式育儿方式的典型特点:
1. 尊老爱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被视为美德。因此,许多家长会特别重视孩子的孝顺和尊敬长辈的行为培养。
2. 家教严格:中国家长往往会对孩子设定较高的期望纸,并通过严格的教育来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和责任感。这种教育方式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压力。
3. 注重教育:在中国,教育被视为改变命运的关键。因此,许多家长会不惜投入大量的资源和时间来培养孩子的学术能力和综合素质。
4. 亲子关系亲密:中国家长通常会与孩子保持紧密的沟通和互动,努力建立深厚的亲子关系。这种亲密的关系有助于孩子在心理和情感上得到更好的支持和引导。
5. 鼓励竞争:虽然中国家长不像西方家长那样过度强调竞争,但他们仍然会鼓励孩子在学习和其他方面争取好成绩,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6. 重视全面发展:中国家长不仅关注孩子的学术成绩,还会注重培养孩子的艺术、体育、社交等方面的能力,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然而,中国式育儿方式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过于严格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而过分溺爱则可能削弱孩子的内在动力。因此,在育儿过程中,家长需要找到平衡点,既要有高标准的期望,又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此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中国式育儿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许多家长开始意识到传统育儿方式的局限性,并尝试引入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