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东打西历史典故
"指东打西"这个典故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相传,战国时期,齐国和韩国爆发了一场战争。韩国派出一支军队进攻齐国,但被齐国的大将指东所打败。韩国不甘心失败,于是又派出一支军队前去进攻,这次派出的将领叫做指西。然而指东再次击败了指西,使韩国再次失败。
因此,"指东打西"这个典故常用来形容一方不断失败,无法战胜对手的情况。
指东打西历史典故是什么
“指东打西”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历史典故,具体来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
当时,鲁国的公子重耳(后来成为晋文公)在流亡期间,曾受到许多人的帮助。当他返回鲁国准备回国即位时,由于他承诺要感谢帮助过他的人,但一时无法全部回报,于是他承诺三年内不回国,如果三年内回来,就给予帮助过他的人加倍的回报。
然而,在重耳返国的前一天晚上,他的妻子姜氏告诉他,他们计划偷偷回国,姜氏甚至亲自割下自己的头发来扮作男装,以方便行动。重耳听后非常感动,觉得姜氏非常勇敢和坚强,于是他决定取消原定的计划,并与姜氏一起回国。
在这个过程中,“指东打西”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行动或说话前后不一致,或者故意转移话题,以达到某种目的。具体来说,当公子重耳和他的妻子姜氏准备逃往曹国时,如果直接告诉侍从“出东门”,侍从会不知所措。而姜氏则巧妙地回答:“我谓,指东而语西。”意思是,她已经用手指了指东方,然后又指向西方,暗示说他们将要去的方向是西方,而不是东边。通过这种方式,姜氏成功地说服了侍从,使他们相信他们将去曹国。
因此,“指东打西”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演变而来,用来比喻说话或行动前后不一致,或者故意转移话题,以达到某种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