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传户晓
“家传户晓”是一个汉语成语,它的意思是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个故事、传说或者某种事物非常广为人知,深入人心。
关于“家传户晓”的基本详情介绍如下:
1. 成语的构成:“家传户晓”由“家传”和“户晓”两个部分组成。“家传”指的是家庭世代相传,强调的是传承性;“户晓”则是指每家每户都知晓,突出的是普及程度。
2. 成语的出处:该成语出自宋·吴自牧《梦粱录·节序词》。原文为:“且夫节序记天地寒暑、鬼神祥瑞,示后人孝养之道者,莫非家传户晓之事。”这段话说明了家传户晓的内容通常与节序、鬼神、祥瑞等传统习俗和信仰相关。
3. 成语的用法和示例:“家传户晓”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它通常用于描述某种文化、传统或故事被广大民众所知晓和接受的情况。例如,在描述某个民间传说或者地方风俗时,可以说“这个传说家传户晓,几乎每个人都知道。”
4. 成语的意义: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家传户晓”还蕴含了一种文化传承和普及的意味。它强调了家族、社会和文化传统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这些传统如何在民间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
总之,“家传户晓”是一个形容广为人知、深入人心的成语,它体现了家族和文化传统在民间的广泛传播和接受程度。
关于家传户晓的基本详情介绍
“家传户晓”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jiā chuán hù xiǎo。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它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二年》中的记载:“鲁之于晋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公卿大夫相继于朝,史不绝书,府无虚月,奔走于朝,何其盛也!故曰:‘家传户晓’。”
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故事。公元前516年,鲁国的大贵族季孙氏兴兵同国君鲁昭公抗争,鲁昭公逃往齐国去避难。孔子得知这件事后,就带着学生子贡去见鲁昭公。孔子等人来到卫国境内,由于国君不在国内,子贡就在一个名叫“郈邑”的地方住下来了。孔子等人住在郈邑城里,感到这里的人都不太友好,于是就打算离开这里。这时,有个叫南宫括的贵族告诉子贡,在这里住三个月,然后离开,就一定会有个好结果。子贡把南宫括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鲁国向来是敬重季氏的,它的家臣都很有才能,为什么要在它这里受气呢?”南宫括说:“您老人家怎么不知道呢?这个国家的君主,平时对他都很尊敬,他的家臣也都很能干,所以在他这里住了一段时间后,就都离开了,去了齐国。现在,鲁国又把他的家臣公孙挥托付给我来辅佐他,我听说他非常喜欢好人,又善于管理百姓,所以就留在这里了。”孔子说:“原来如此,那我就放心了。我们在这里等着吧,不久就会有好的消息传来的。”
后来,子贡果然没有再回鲁国,而是留在了卫国。孔子等人也离开了卫国,继续前往齐国去见鲁昭公。醉终,由于季孙氏的背叛,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而孔子等人也在此期间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深刻而深远,其中之一就是“家传户晓”。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名声和影响力是可以传递和扩大的,只要我们做出成绩,就一定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尊重。同时,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自己的成就和贡献,因为它们是我们走向更高境界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