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素
尺素,古代用于书写的一种细长的绢帛或纸张。因其长度与一尺相当而得名。在古代,尺素常作为书信的代称,寓意着纯洁、真挚的情感交流。古人以尺素寄情,通过这一载体传递思念与祝福,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尺素的珍贵,在于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和情感寄托,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虽然通讯方式日益发达,但尺素依然被人们珍视,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传承着那份特有的温情与敬意。
尺素原指什么
“尺素”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原意是指古代用于书写的一种细长的绢帛或纸张。在古代,人们常以丝织品作为书写的材料,而尺素则是其中较为精致的一种。后来,“尺素”这个词语逐渐演变成了书信的代称。
具体来说:
1. 原意:尺素原指古代用于书写的绢帛或纸张,因其长度与一尺相当而得名。
2. 引申意:由于古代书信常写在一尺长的绢帛上,因此“尺素”也被用来借指书信。这种用法源于汉代刘向的《战国策叙》中的“其事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皆立以尺素。”以及唐代白居易《寄微之》诗中的“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独坐黄昏谁是伴,紫骝骑过卖茶初。”等诗句。
综上所述,“尺素”原指古代用于书写的绢帛或纸张,后来演变成了书信的代称。
尺素原指
“尺素”原指古代用于书写的一种细长的绢帛或纸张,因其长度与一尺相当而得名。在古代,尺素常被用作书信的代称,寓意着纯洁、高雅和真挚的情感。这一词汇出自《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的“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以及《汉书·枚乘传》中提到的“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都表达了用素白色的绢帛写信的情景。
此外,“尺素”也特指书信,这一用法在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里的“家书抵万金”反映了战乱时期,一封家书的珍贵程度胜过万金,而“尺素”则代表了这种珍贵的书信。
综上所述,“尺素”原指古代用于书写的细长绢帛或纸张,后来演变成了书信的代名词,象征着书信的纯洁、高雅和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