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 文化之基?
历经千百年岁月沧桑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成熟的缩影,它既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又反映着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然而,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人员的频繁流动,世界逐渐成为了一个“地球村”。
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组织形式乃至文化意识的巨大变化,使我们每个人都强烈地感受到了文化的“世易俗移”,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影响传统节日民俗的主要文化因素有:1、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日渐消远,原有农耕社会的文化形态和方式逐渐消退,人们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而我们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大多是植根于传统农业的,是农业社会和农耕文明的产儿。
培育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土壤”的退化,让越来越多的人渐渐漠视于传统民俗节日的文化和精神价纸,这是许多传统民俗节日被逐渐“淡化”与“矮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2、外来文化快速涌入带来的冲击科技的发展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农耕文明架构下原有转载请保留此标记。
的诸多文化都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很快瓦解、涣散甚至泯灭。
一些优秀的传统地方民俗文化,往往来不及清查就被外来文化的浪潮所席卷而去。
不少曾经影响过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社会习俗和生活艺术,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元素严重退化,传统文化意识和传统思想观念被逐渐淡化。
比如西方情人节和中国七夕节的遭遇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演绎的是同样的主题,遭受的却是不一样的待遇,一个火爆,一个冷清。
外来文化的冲击直接导致传统民俗节日主体组织机制难以形成,也成为了影响我县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3、人口流动频繁带来的冲击大量农村人口进城成为市民,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地方文化骨干的流失,客观上也造成了一些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日渐流失。
此外,其他尚分散居住在各个乡村的村民也普遍外出经商务工,而且一般只在春节回家,节后又匆匆外出,一般村落在家居住的人员已所剩无几,很难组织一定规模的文化活动。
4、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带来的制约经济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融合,使得原本处于弱势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逐渐被切割、肢解直至没落;另一方面,地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又有赖于一定经济发展水平的支撑。
地方财政收入极为有限,目前还没有能力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5、节庆活动运作模式单一带来的制约任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当地的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建立在一定经济和社会生活基础上的节日文化活动运作模式也应随之逐步改变。
一定程度存在“为办节而办节”的问题,市场化、商业化程度不够,群众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这些也影响了各类节日活动的持续性开展。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丰富而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家庭团聚与家族传承:
- 许多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都是家人团聚的时刻。这种团聚不仅是对亲人的思念,更是家族血脉的延续和家族荣誉的体现。
- 节日中的家庭活动,如贴春联、包饺子、赏月等,都承载着对家庭的祝福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2. 道德教化与伦理道德:
- 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和伦理道德观念。例如,在春节期间,人们强调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美德;在中秋节时,则倡导团圆和睦、和谐共处。
- 这些节日通过各种习俗和仪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3. 自然崇拜与天人合一:
- 中国传统节日往往与自然元素紧密相连,如春节的鞭炮声、中秋的明月等。这些元素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依赖,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 节日的庆祝活动也常包含对自然的感恩和祈求,如祭祖、插柳等,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
4. 祈福与吉祥文化:
-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人们常常通过祈福仪式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健康、丰收等吉祥如意。这些祈福活动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5. 文化认同与民族精神:
-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通过节日的庆祝活动,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
- 节日中的习俗和仪式也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这些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6. 礼仪与社交规范:
-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礼仪规范也是其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礼仪不仅体现了人们的教养和修养,也是维系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
- 通过遵循这些礼仪规范,人们能够在社会中建立起和谐友善的关系,共同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涵盖了家庭、道德、自然、祈福、文化认同以及礼仪等多个方面,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