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见侧出历史典故
旁见侧出,是指从旁观中窥见或发现一些历史典故或事件。这个成语源自于《史记·账书》中的一则故事。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齐国,齐国有一位名叫管仲的重臣,他非常聪明且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有一次,齐庄公与管仲在一起行军,途中经过一片湿地。齐庄公想从湿地中迅速通过,于是他指挥士兵开始行军。
但是,管仲却提醒齐庄公湿地中可能会有陷阱,因此建议换个路线绕过湿地。齐庄公不以为意,坚持原路线前行。然而,当齐庄公率领部队通过湿地时,果然发生了陷阱。齐庄公及其士兵掉入了陷阱中,陷入了危险境地。
幸好,管仲早已旁观,没有跟随齐庄公通过湿地,因此保住了自己的安全。他迅速寻找救援,并成功救出了齐庄公和其他士兵。
通过这一事件,人们意识到"旁见侧出"的重要性。它告诫人们,当面临困境或决策时,要善于观察、思考,并根据旁观的视角找到醉佳解决方法。
因此,"旁见侧出"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那些能够从旁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也指那些能够从对比、比较中获得新的见解、智慧的人。这一成语是对管仲的赞颂,也是对聪明智慧的人才的嘉许和引导。
侧见的意思
“侧见”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cè jiàn。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从侧面表现出,如通过他人的口述或描述来了解到某事物的情况或性质。它也可以写作“侧见闻”,但“见”与“闻”在语义上有所区别,“见”更侧重于直接观察到的情况,而“闻”则更侧重于间接听闻的信息。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天道》,原文是“故曰:‘道之在乎天下也,犹川谷之于江海也。’何也?曰:‘上得则失之,下得则得之;孰知其所以然而然之?言之者有初,其闻者未必终。’是以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循其理,而皆存乎形,故曰:‘吾与之友矣。’”这里的“吾与之友矣”可以理解为“我与之交朋友了”,而“游于物之所不得循其理”则是说游走在万物无法遵循其自然规律的地方,但心中仍然有所感知,这就像是“侧见”一样,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了解到了事物的真实状态。
此外,“侧见”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含褒义,通常用于描述从侧面展现出来的情况或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