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奔豕突历史典故
“狼奔豕突”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典故,出自于《战国策·齐策四》。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亲自率领军队攻打燕国,燕国的将领乐羊子率军迎敌。
乐羊子派出两名壮士,一个人扮成狼,一个人扮成猪,然后乔装混入自己的队伍中。当齐军遭遇燕军时,狼壮士狼奔而出,猪壮士豕突而出,齐军士气大振,以为敌军有强大的后卫,因此大败燕军。实际上,狼和猪只是普通士兵,但他们的勇猛表现骗过了齐军,起到了误导敌军的作用。这个典故中的“狼奔豕突”成为后来形容勇猛无畏的意象。
这个典故的寓意是通过巧妙战术和表演来误导敌人,达到战争目的。在历史上,狼奔豕突的战术也被后来的将领和军事家广泛应用,以取得战场上的胜利。
狼奔豕突包含生肖动物
“狼奔豕突”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成群的坏人乱冲乱撞,含有“狼”和“豕”两种生肖动物。其中,“狼”代表狼这种动物,“豕”则代表猪这种动物。
1. 狼:在古代文化中,狼常被视为凶猛、贪婪的象征,因此“狼奔”形象地描绘了狼群凶猛奔跑的场景。
2. 豕(shǐ):即猪,在这个成语中,“豕突”形容猪群乱冲乱撞的样子。
综上所述,“狼奔豕突”这个成语中包含了狼和猪这两种生肖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