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临高房产 >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重阳节风俗有哪些(重阳节的由来及风俗) > 正文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重阳节风俗有哪些(重阳节的由来及风俗)

2024-12-05 06:12:27编辑:臻房小殷分类:网络热门 浏览量(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重阳节风俗有哪些

1、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2、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3、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醉为繁盛。

4、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5、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6、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重阳节风俗有哪些(重阳节的由来及风俗)

重阳节的由来及风俗

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庆祝。这个节日的由来与古代的祭祀、祈福活动密切相关,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团圆、敬老的节日。
      
      ### 由来
      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与“阴阳五行”学说有关。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中的醉大数,九月初九日,日月皆阳,故称“重阳”。在这一天,阴阳交融,万物丰收,因此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等习俗。
      
      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国家法定节日。唐玄宗在八月五日(农历九月初九)登上长安城楼,赐百官宴饮,此即为“千秋节”。后来,因为唐玄宗生日是八月五日,每逢此日,皇帝及文武百官都要到郊外登高游玩,此习俗逐渐演变为重阳节。
      
      ### 习俗
      1. 登高:重阳节这天,人们喜欢登高远眺,以避邪气,同时欣赏秋天的美景。
      2. 赏菊:菊花是重阳节的象征之一,人们会在这一天赏菊,寓意长寿和吉祥。
      3. 插茱萸:古人认为茱萸有驱邪的作用,因此在重阳节这天,人们会佩戴茱萸或将其挂在门上。
      4. 饮菊花酒:菊花酒被认为有清热解毒、延年益寿的功效,因此人们在重阳节会饮用菊花酒。
      5. 吃重阳糕:重阳糕,又称为“花糕”或“菊糕”,是重阳节的特色食品,寓意步步高升。
      
      此外,重阳节还是一个敬老的节日。1989年,中国政府将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助老。
      
      重阳节不仅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和谐、进步的重要体现。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重阳节风俗有哪些(重阳节的由来及风俗)》本文由臻房小殷发布于网络热门栏目,仅供参考。不做任何投资建议!欢迎转载,请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