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是做什么的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NMR)是一种物理现象和技术方法,用于研究物质的结构、组成和动力学性质。
核磁共振技术可以通过探测原子核在外加磁场和射频脉冲作用下的共振吸收信号来获取样品的信息。通过测量这些信号的频率和强度,可以获得关于样品中不同核种类的数量、化学环境、相互作用以及分子的三维结构等信息。
核磁共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常用于分析和鉴定有机化合物、药物、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此外,在医学诊断中,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技术广泛应用于获得人体内部组织和器官的影像,以帮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规划。
核磁共振检查是什么意思
核磁共振检查,也称为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利用外部磁场和无线电波检测身体内部结构的医学影像技术。这种检查方法可以生成身体内部的详细图像,帮助医生诊断各种疾病。
核磁共振检查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氢原子核(主要是水分子中的氢核)在外部磁场中的磁性特性。当人体置于一个强磁场中时,体内的氢原子核会被磁化并对齐。然后,通过施加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这些氢核会吸收能量并进入激发态。当这些激发态的氢核回到基态时,会释放出能量,这些能量的释放会被探测器捕捉并转化为图像。
核磁共振检查具有无创、无痛、无辐射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全身各系统的成像诊断,如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心血管系统、肿瘤等。它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具有很高的价纸,尤其是对于某些类型的癌症、脑部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核磁共振检查可以提供非常重要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