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俞泣杖历史典故
伯俞泣杖是一个历史典故,出自《史记·泾渭洛阳记》一书。故事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伯俞是赵国的一位贵族,他因为犯了法律,被判处受罚。他被命令到国家的边境去担任一个官职,但他并不想离开家乡,因此他担心自己会一直受到惩罚。
伯俞的父亲看到儿子内心的痛苦,决定帮助他。他将一根木杖给了伯俞,并告诉他说,这根木杖代表着他的使命和责任,只有当他完成了任务并回到家乡之后,他才能放下这根木杖。
伯俞接过木杖后,眼泪夺眶而出,他深切地体会到了自己的过错和失去家人的痛苦。他决心用尽全力去完成任务,并展现出了极大的奋斗精神和勇气。
经过多年的努力,伯俞终于完成了他的任务,回到了家乡。当他迎接他的父亲时,他将木杖交还给他,并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这个典故寓意着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时,需要勇气、毅力和责任心,同时也表达了伯俞对家人、家乡和自己的忠诚和珍视。这个典故被广泛引用,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使命的坚守和对家乡的眷恋。
伯俞泣杖的意思
“伯俞泣杖”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后汉书·周党传》。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汉代周党因触怒汉武帝而被放逐,在路上哭泣。后来,这个故事被概括为成语“伯俞泣杖”,用来形容人因受到鞭打而悲伤,后泛指受到摧残而哀伤。
具体来说:
1. 来源:这个成语的出处是《后汉书·周党传》。原文描述了周党因为直言进谏,被汉武帝认为有谄媚之嫌,醉终被放逐。在归乡的路上,他因感到委屈和悲哀而放声痛哭。
2. 寓意:“伯俞泣杖”这个成语通过周党触怒皇帝后被放逐并哭泣的故事,来比喻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摧残后的悲哀之情。这里的“杖”指的是鞭打,象征着对人的惩罚和摧残。
3. 用法与示例:该成语通常用作谓语或定语,含有贬义,多用于形容人受到不公平对待后的悲哀反应。例如,在现代社会中,如果某人因为坚持正义或真理而遭受打压,我们就可以说他“遭遇了伯俞泣杖般的悲哀”。
总的来说,“伯俞泣杖”是一个富有感情色彩的成语,它用周党的故事来形象地表达人受到摧残后的悲哀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