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擒故纵欲拒还迎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形容一种策略或者战术。"欲擒故纵"是指故意暴露自己的弱点或者隐患,以引诱对方放松警惕或者主动接近。"欲拒还迎"则是指在对方接近或者进攻时,表现出一定的抵抗或者反击,但同时又给予一定程度的让步或者接纳,从而达到应对对手的目的。整体的意思是通过主动控制和转化对手的行动,以获得更好的战略地位。
欲擒故纵怎么解释?
“欲擒故纵”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醉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它原义为想要捉住(敌人)却故意放松(使其不加戒备),使其放松戒心,充分暴露,然后再将其捉住。这个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这个成语的背后有一个深刻的历史故事。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践在经过长期的卧薪尝胆后,终于恢复了国力,并大举攻打吴国,醉终大破吴军。然而,在庆功大会上,虽然大赏功臣,但范蠡却悄然离去。他在临走前给好友文种留下了一封信,信中就提到了“欲擒故纵”的策略。文种原本是吴国的宰相,但在吴国灭亡后被俘虏并囚禁。他本有机会杀死吴王夫差,但他选择了投降,以保存自己的性命。后来,当范蠡得知吴王夫差被杀的消息后,他认为时机已到,于是便劝说文种一同离开,但文种却因为对范蠡的信任和念旧情谊而犹豫不决。醉终,文种因过于执着于旧情而未能及时离开,醉终被吴军所杀。
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与“欲擒故纵”的含义相吻合。在现实生活中,“欲擒故纵”也可以被用来形容一种策略性的做法。例如,在商业谈判中,一方可以通过暂时让步来换取对方的让步;在人际交往中,有时也需要通过暂时的退让或冷淡来避免冲突的升级等。这种策略的关键在于掌握好时机和度,既要达到目的,又要保持自身的利益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