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饮食文化的特殊意义?
现在的中国人吃为的并不仅仅是满足于生理的需要,吃的文化已经超过了吃的本身,有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我们可以将其社会意义概括为精、美、情、礼四个字。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古人对于食物求精的意识。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在中国的宴席中,选料、烹调、配料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同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已把精视为一种重视、尊重客人的表现。
美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审美要求的概括。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食物不仅应该是味道美,其色、香都应该符合美的要求。晏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讲的也是这个意思。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情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喝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有着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功能。朋友在一起小聚,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或诉说自己情感。
在中国传统的宴席上,大家围圆桌筵席而坐,这就首先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置于中心,人们相互敬酒让菜,热闹非凡,这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而中国人也经常通过这种吃宴席的形式来达到增强亲朋好友之间关系的目的。
通过同桌共食来表现和睦、团圆,从而使饮食的社会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礼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饮食讲究礼,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数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品质。在宴席中,座位的安排方位、上菜的顺序、器具的排列都是一种礼节的体现。
我们谈礼,不能简单地将它看做一种礼仪,而应该把它看做是一种精神,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它贯穿于中国的饮食活动之中,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表现,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饮食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而丰富的。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是一种生存手段,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具有深刻的意义。因此,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及其意义,对于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必将产生积极的、有深远意义的影响。
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主要有
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丰富而深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底蕴深厚: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自古以来,中华儿女便用心研究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和烹饪技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传统。这种历史底蕴为中华饮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色香味俱佳:中华美食注重色、香、味、形的和谐统一,追求食物的美味与营养。每一道佳肴都经过厨师的巧手烹饪,呈现出独特的色、香、味、形,让人垂涎欲滴。
3. 地域特色鲜明: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气候、地理、食材等条件差异显著,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如川菜的麻辣、粤菜的清淡、鲁菜的咸鲜等,这些地域特色使得中华饮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4. 饮食结构均衡:中华饮食注重食材的搭配与平衡,强调荤素结合、粗细搭配。这种饮食结构有助于人体健康,也体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智慧。
5. 饮食礼仪规范:中华饮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礼仪规范。在宴请客人、家庭聚餐等场合,敬茶、敬酒、夹菜等礼仪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谦逊与尊重。
6. 饮食与养生相结合:中华饮食文化强调食物的药用价纸,认为食物不仅可以满足口腹之欲,还具有养生保健的作用。许多中医食疗方剂都蕴含着深厚的饮食文化内涵。
7. 团圆与共享:中华饮食文化中,团圆与共享是一种重要的精神追求。无论是家庭聚餐还是朋友聚会,人们都希望通过共享美食来增进感情、营造氛围。
8. 创新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华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新的烹饪技术、食材搭配和餐饮形式不断涌现,为中华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之,中华饮食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它涵盖了历史、传统、地域、礼仪、养生等多个方面。这种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也为世界饮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