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
苏轼的《题西林壁》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他以充满豪情的笔墨,将思绪和情感融入到对大自然的描绘中。这首诗反映了苏轼在西林书院的心境和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中第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展现了苏轼眼前的山峰秀丽壮观。横看成岭,山势连绵起伏,犹如一座座山岭横亘在眼前。侧成峰,则是指山峰形状各异,起伏峻峭,给人以深深的震撼。这句诗通过对山峰的描绘,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使人们感受到自然的伟大和雄奇。
接下来的两句诗“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表达了苏轼对庐山的不完全了解。远处的庐山和近处的庐山,高处的庐山和低处的庐山都不尽相同,这是因为庐山的变幻多样,每个角度都能看到不同的景色。苏轼虽然在庐山附近生活多年,但他对庐山的真实面貌却不完全了解。这句诗道出了人们对于自然景色的认知是有限的,同时也反映了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和神秘性。
诗的下半部分用了一系列修辞手法来描绘庐山的壮美景色:“只缘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所在”、“莫将瓦杖插汀洲,莫向藤萝暗结处”等等。通过这些描写,苏轼将读者带入了庐山的山林之中,仿佛身临其境。他以自己身在此山中为由,来表达对庐山景色的迷茫和不完全掌握的感觉,进一步突出了诗中的主题。
总的来说,《题西林壁》是一首充满豪情与思索的诗篇。通过对庐山壮丽景色的描绘,苏轼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的认知是有限的。这首诗集中了自然景色、人生哲思和艺术表现于一体,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和思考。
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
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的千姿百态,表达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诗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形象地描绘了庐山山峰的起伏变化,“远近高低各不同”则进一步强调了观察角度对认知的影响。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是诗意的转折,指出之所以无法看清庐山的真实面貌,是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受到了视角和位置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