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俞泣杖历史典故
伯俞泣杖是一个历史典故,出自《史记·泾渭洛阳记》一书。故事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伯俞是赵国的一位贵族,他因为犯了法律,被判处受罚。他被命令到国家的边境去担任一个官职,但他并不想离开家乡,因此他担心自己会一直受到惩罚。
伯俞的父亲看到儿子内心的痛苦,决定帮助他。他将一根木杖给了伯俞,并告诉他说,这根木杖代表着他的使命和责任,只有当他完成了任务并回到家乡之后,他才能放下这根木杖。
伯俞接过木杖后,眼泪夺眶而出,他深切地体会到了自己的过错和失去家人的痛苦。他决心用尽全力去完成任务,并展现出了极大的奋斗精神和勇气。
经过多年的努力,伯俞终于完成了他的任务,回到了家乡。当他迎接他的父亲时,他将木杖交还给他,并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这个典故寓意着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时,需要勇气、毅力和责任心,同时也表达了伯俞对家人、家乡和自己的忠诚和珍视。这个典故被广泛引用,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使命的坚守和对家乡的眷恋。
伯俞泣杖什么意思
“伯俞泣杖”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后汉书·袁安传》。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汉时人韩伯俞因母亲年迈失明,常常痛哭,父亲责打他时,他说:“往日杖子,感到痛楚就知道母亲不能复生,现在杖了,我感到痛楚,就知道母亲不会死了。”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孝顺父母的行为。
具体来说:
1. 出处:这个成语的出处是《后汉书·袁安传》。原文描述了韩伯俞因母亲失明而痛哭,父亲责打他时,他的反应显示出他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和孝顺之心。
2. 成语含义:“伯俞泣杖”后来被用来形容孝顺父母的行为。它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爱和理解,以及在父母年迈或遭遇困难时给予的理解和支持。
3. 用法与示例:这个成语在句子中通常作谓语、定语,用于描述孝顺父母的情境。例如,“他总是尽心尽力地照顾年迈的父母,真是个孝顺的好儿子,真是伯俞泣杖的典范。”
综上所述,“伯俞泣杖”是一个用来形容孝顺父母行为的成语,它源于古代的一个故事,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深厚感情和孝顺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