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落孙山是什么意思
名落孙山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考试失败,没有考上所希望的学校或职位。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故事。相传,孙山是当时的状元(考试第一名),而另一位考生名叫孔繁城。孔繁城学识一般,没有考好,而孙山却考了第一名。当时的人们对此感到非常惊讶,纷纷对孔繁城说“名落孙山”,意指孔繁城的名次落到了孙山之下。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自己在考试或选拔中失去了机会,没有取得所希望的结果。
名落孙山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名落孙山”这个成语醉早出自宋代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原文是:“此余所爱之文,何意一朝,弃我沟渠!至于今,悔之晚矣!”这里的“沟渠”比喻自己不被录取或未被选用。后来,这个成语被广泛用来形容考试落榜或选拔没有被选中。
另外,宋代苏轼的《答秦观书》中也有类似的表述:“故吾尝以三余之日,讲习诗书,自觉日有所长,自然而然,日有所进。若此之志,岂易得哉?然吾不幸,屡遭贬谪,流离江湖,未能少终。及至南都,常忧念此,此亦我所欲知者。但时移世异,恐不复得此机会也。比闻二三子仕宦皆有成功,欣然自喜。如吾之衰者,其可望乎?然吾终不能忘情于天下后世,故作诗一篇以寄子由。”其中,“时移世异”可以解释为“名落孙山”的社会背景。
综上所述,“名落孙山”这个成语出自宋代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并且与苏轼的《答秦观书》中的“时移世异”有一定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