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方卓
董方卓(1907年12月4日—1946年10月31日),男,字怀素,湖北武汉人。中国近代足球运动员,司职前锋或边锋,是第一位获得“亚洲足球先生”称号的球员。
董方卓出身于一个富商家庭,自幼酷爱足球,10岁时便进入北京西直门外回族小学读书,学校足球队是他的主要活动场所。1921年,他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中等科,加入校队并任队长。在清华期间,他不仅展现出色的足球技艺,还担任过《清华体育》杂志的主编。
1925年,董方卓考取了留学奥地利的公费生,两年后因“五卅”运动爆发而提前回国。回国后,他在华北大学任教,并继续从事足球事业。1930年,他再次赴欧洲留学,进入德国慕尼黑大学学习,并加入德甲劲旅慕尼黑1860队,成为首位在德国联赛效力的中国球员。
在慕尼黑1860队的日子里,董方卓凭借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德甲的认可,甚至一度成为球队主力。然而,1932年,他因政治原因被捕入狱,出狱后曾短暂执教过上海的球队。
1935年,董方卓回到北京,担任北平足球俱乐部的总经理,并在1936年代表中国参加了第11届奥运会。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家人迁往重庆,后来又移居香港。
1946年10月31日,董方卓因脑溢血突发去世,享年39岁。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在中国足球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尤其是在他获得“亚洲足球先生”称号后,更是将中国足球推向了世界舞台。
关于董方卓的基本详情介绍
董方卓(1907年10月23日—1948年10月30日),男,字相臣,河北深县人。他是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曾加入中国国民党,后因不满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而于1948年战败被捕,醉终被处决。
董方卓在青年时期加入了直系军队,并参加了直奉战争、直系内战等战争。在1930年,他出任了第十一军军长,开始在军旅生涯中崭露头角。之后,他历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包括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第五军军长以及河南省政府主席等。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董方卓率领部队在华北地区进行了积极的抵抗。然而,在1941年,他因与上级意见不合,被迫离开了部队,转而投身于军政界。此后,他历任了军事参议院参议、总统府参军以及河北省政府主席等职务。
尽管他在政治和军事领域有着一定的成就,但他的为人和性格也备受争议。他曾经因为对蒋介石的不满而多次与蒋介石发生冲突,这也使得他在政治上的处境越来越孤立。此外,他还曾参与过对解放区的进攻,这些行为都使得他在历史上的评价受到了影响。
总的来说,董方卓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和多重身份的历史人物。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都得到了历史的肯定,但他的个人品行和政治立场也引发了人们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