僭伪
僭伪,意为假借名义、欺瞒世人。在历史上,它常指那些身居高位却心怀不轨,以虚假面目示人,甚至为了一己私利而颠倒黑白的行为。这种行为背离了道德和正义,损害了公众的利益。僭伪者往往披着华丽的外衣,掩饰自己的真实面目,但终究难以逃脱历史的审判。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警惕这种行为,坚守诚信原则,做到言行一致,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僭伪是什么意思
“僭伪”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iàn wěi。它有两个主要的含义:
1. 假借名义,冒充:这个词语可以用来描述某人或某事物表面上以某种身份或名义出现,但实际上并非真正的该身份或名义。例如,在政治、社会或文化领域中,僭伪者可能表面上代表着某个权威机构或理念,而实际上是在进行欺骗或操纵。
2. 指那些:这个词语后面通常会跟随一个或多个名词,表示僭伪的对象。例如,“僭伪之徒”指的是那些假装是某种身份或角色的人。
此外,“僭伪”与“矫饰”和“伪诈”都有相似的含义,都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故意做出的虚假表现或行为。
在句子中,“僭伪”可以用作谓语、定语或宾语。例如,“假借皇帝之名,僭伪行事,这是对权力和法律的严重践踏。”
bian僭
“bian僭”是一个汉字词语,读音为biàn jiǎn,意为“篡位”。该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的记载:“鲁桓公之弟叔孙庄叔以鲁国逼于齐,乃纳贿于齐公子小白,而请鲁侵齐,曰:‘请为鲁讨齐,而寄诸梁。’对曰:‘梁则无矣,粗粮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苍天乎!鲁将伐齐矣!”则诺。’”这里的“晋侯闻之曰:‘是何谓也?’对曰:‘臣获罪,不敢言。君若欲讨齐,愿赐叔孙氏报。”公曰:‘诺。’乃使叔孙庄叔赂齐公子小白,且言鲁已弱,终须事故,令鲁为齐兵赋,而归鲁侵地。”后来,“bian僭”这个词语就被用来形容某人或某势力通过不正当手段夺取王位或地位的行为。
此外,“bian僭”在古代文献中也有出现,如《后汉书·宦者传论》中的“虽时遇阳九之运,苟在忠良,则功显于当世,奸佞灭于无穷也。然纸邪枉昌盛,贼臣专政,若《春秋》之义,宣帝诒之乎!故先帝辅政,几至于功亏一篑矣。岂其美善不足以终其身哉?诚臣用忠,谋臣见疑,主上既不明,臣下难为用,故鬼神怨失道之士,而况于其君乎?”这里的“bian僭”可以理解为奸佞之臣篡夺君位的行为。
请注意,“bian僭”是一个贬义词,用于形容不正当的夺取行为。在使用时应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