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取生
“正取生”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个环节,指的是通过州、府、院三级考试选拔合格后取得生员资格的过程。这一制度自宋朝开始实行,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推行学校教育,被废除。在“正取生”的选拔中,“正”意为正考,即正式的考试;“取”意为录取;“生”则指通过考试选拔出来的学生。这一制度为朝廷选拔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正取生是什么意思
“正取生”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zhèng qǔ shēng。它的意思是指正式录取。这个词语出自《旧唐书·太宗纪上》中的“然情存今古,世踵浇季,而策问所采,但取其愿,不取其名,是所望于群臣也。顷者天步艰难,朕虑常恐浇季之极,朝夕不虞,故顾内政,昧爽思治,恐天下之人不达高明之理。是以朕亲选天下贤能,置诸台中,潜龙巨凤,举而至矣。岂非正取生乎?”
在这个语境中,“正取生”与“制举”相对,指的是按照既定标准正式选拔的人才,而非通过特殊考试或选拔方式(如制举)临时录用的人才。
此外,“正取生”也可以泛指正式的、通过正规渠道或标准选拔出来的学生或人才。
什么是正取生和分配生
正取生和分配生是中考录取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具体解释如下:
1. 正取生:
* 正取生是指通过中考志愿填报,且成绩达到所报考学校统招生分数线,即可被该学校正式录取的考生。
* 这些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会根据自己的成绩和意愿,选择自己希望就读的学校。一旦被正取生录取,他们将自动成为该校的学生,并享受相应的教育资源。
2. 分配生:
* 分配生是指通过中考志愿填报,且成绩达到所报考学校分配生醉低控制线,即可被该学校按计划数分配到相应初中学校的考生。
* 分配生的录取主要依据各初中学校的规模、毕业生人数和办学质量等因素确定。也就是说,各初中学校会按照一定比例或名额,将部分学生分配到高中学校。
* 被分配生录取后,他们将被视为正取生,享受与正取生相同的待遇。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分配生在高中入学后表现不佳,或者有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可能会面临降级或开除学籍的处罚。
总的来说,正取生和分配生都是中考录取的重要方式,但它们在录取方式和待遇上有所不同。正取生是直接按照志愿和成绩录取,而分配生则需要根据各初中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