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课评课标准?
一、确定适合的主题
1、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要有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对学生所处年龄段、学段常见的基本的心理规律和心理特点有所了解和把握。
2、符合学生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
心理课的开展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才能使学生获得醉直接的心理经验。
3、要解决学生中真实存在的具体问题。
心理课的主题选择要敢于和善于用心理学的态度和方法去探讨,解决学生真实存在的具体问题。
4、要了解学生已具备的基础。
同一个内容,同一个活动,如果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几次重复,实在浪费而乏味。了解学生其他学科,特别是人文学科的学习情况。
5、要避免主题范围太大。
6、要避免双主题或多主题。
二、明确教学目标
1、教学设计和实施要服务于教学目标。
在进行活动设计时,教师头脑中始终要以主题思想和教学目标为主线,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活动的选择和设计,都要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
2、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避免太大/高/多/小(低龄化)。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目标越小、越具体清晰、越有针对性就越容易达成;反之,如果目标定的过高或者过多,教师在实践中不好把握,就只能是空中楼阁,不能真正指导教学。
3、目标要体现认知、情感、行为三维综合。
4、目标要有层次性。
心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课程总目标主题或单元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三个层次。
目标的层次性还体现在目标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递进。
三、辅导思路清晰
辅导思路是整个辅导进程的作战地图,教师教师应当把辅导的基本步骤仔细想清楚,并且要多考虑几种可能出现的学生反馈的角度以及自己应对的策略。
1、教案的编写。
①教案题目
②授课教师单位与姓名
③授课年级
④设计思想(理论依据)
⑤活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⑥活动准备(教学用具、材料,如空白A4纸若干张,彩笔、眼罩、录像资料等。)
⑦活动过程
⑧活动反思
2、活动(教学)过程的结构
引入话题 前提
创设情境 依据
展开讨论 基础
树立样板 手段
联系自我 重点
反馈矫正 目的
总结升华 核心
从逻辑层次上来讲,围绕核心理念,由浅入深,由部分到全体,由人际表层互动到分享互动,由行为层次到情感层次再到认知层次,逐步深化主题,前后连贯一致,过渡自然,首尾呼应。
四、时间进度适当
1、有利于学生感受和体验。
2、有利于教学任务完成。
3、可以探索上大课。
五、游戏活动有针对性
1、游戏活动是为教学内容与目标服务的。(不提倡但可以纯热身)
2、活动的指导语要清晰(规则明确)
3、活动的秩序管理(活而不乱)
4、活动之后要有分享和总结(热身活动不一定要分享)
5、活动不要太多。
6、活动要难易适度、动静相宜。
7、活动要有合适的场地和设施
六、关于教室的布置
专用教室,少用传统型,多用围圈而坐式,平地,桌椅能移动
七、课件与内容匹配
图片、音频、视频的表达一定要和内容相匹配,烘托内容,突出内容,和内容保持一致,要繁简得当。
八、教师要准备自己
1、心理教师的心理、精神状态
2、心理教师的衣着装扮
评价篇
一、辅导理念的积极正确
1、理念第一,技巧第二;理念会生发出技巧。
2、对相近概念交叉概念的厘清和辨析例如气质与性格、幸福与快乐、兴趣与志趣、鼓励与赞扬。
3、对历史与现实生活中一些事件和问题的看法和解读
4、对传统文化和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正确观点的反思
二、语言的感染力
讲课的语言不是书面化的、比较呆板僵化的语言,而应当是灵动活泼的、生动亲和的、有感染力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语言。
三、课堂的有序管理。
1、要充分预设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事先做好应对准备。
2、制定团体契约,运用团体动力来牵引和制约学生的课堂行为。
3、选出小组长或设立心理委员,协助教师管理课堂纪律。
4、活动指导语和活动的要求清晰明确,以保证活动“活而不乱”。
5、真诚表扬鼓励,有效运用考评手段。
6、善用截断技术,及时制止不良行为。
7、擒“贼”擒王,争取“刺头份子”的支持和配合。
8、对另类学生要接纳包容,巧妙引导。
9、通过布置课堂作业来调控课堂秩序。
心理健康课评课标准及建议
心理健康课评课标准及建议
一、评课标准
1. 教学目标明确性
- 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
- 教学目标是否具体、可测量,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2. 教学内容适宜性
- 课程内容是否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和要求。
- 是否涵盖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
3. 教学方法有效性
- 教师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小组活动等。
- 这些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教学过程流畅性
- 教学流程是否清晰,环节过渡自然。
- 是否有适当的教学中断和总结,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5. 师生互动质量
-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否频繁且有效。
- 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回应教师的提问和引导。
6. 课堂管理能力
- 教师如何处理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如学生情绪波动、行为问题等。
- 课堂管理是否有助于维持良好的学习氛围。
7. 教学效果显著性
- 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的反馈,评估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 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是否有所改变。
二、建议
1. 明确教学目标
-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和发展水平。
- 目标应具体、可测量,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以便于评估和反馈。
2. 精选教学内容
-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和要求,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
- 确保课程内容覆盖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以体现全面性和针对性。
3. 创新教学方法
- 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4. 优化教学过程
- 设计清晰的教学流程,确保各环节过渡自然且富有逻辑性。
- 合理安排教学中断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
5. 加强师生互动
- 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给予积极的回应和支持。
6. 提升课堂管理能力
- 学习并掌握有效的课堂管理技巧和方法,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 维护良好的学习氛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7. 完善教学效果评估
- 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反馈、作业完成情况等多种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