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临高房产 > 心理健康课程标准?,心理健康课程标准解读 > 正文

心理健康课程标准?,心理健康课程标准解读

2024-11-08 17:23:57编辑:臻房小张分类:养生知识 浏览量(

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一、确定适合的主题

1、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要有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对学生所处年龄段、学段常见的基本的心理规律和心理特点有所了解和把握。

2、符合学生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

心理课的开展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才能使学生获得醉直接的心理经验。

3、要解决学生中真实存在的具体问题。

心理课的主题选择要敢于和善于用心理学的态度和方法去探讨,解决学生真实存在的具体问题。

4、要了解学生已具备的基础。

同一个内容,同一个活动,如果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几次重复,实在浪费而乏味。了解学生其他学科,特别是人文学科的学习情况。

5、要避免主题范围太大。

6、要避免双主题或多主题。

二、明确教学目标

1、教学设计和实施要服务于教学目标。

在进行活动设计时,教师头脑中始终要以主题思想和教学目标为主线,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活动的选择和设计,都要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

2、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避免太大/高/多/小(低龄化)。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目标越小、越具体清晰、越有针对性就越容易达成;反之,如果目标定的过高或者过多,教师在实践中不好把握,就只能是空中楼阁,不能真正指导教学。

3、目标要体现认知、情感、行为三维综合。

4、目标要有层次性。

心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课程总目标主题或单元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三个层次。

目标的层次性还体现在目标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递进。

三、辅导思路清晰

辅导思路是整个辅导进程的作战地图,教师教师应当把辅导的基本步骤仔细想清楚,并且要多考虑几种可能出现的学生反馈的角度以及自己应对的策略。

1、教案的编写。

①教案题目

②授课教师单位与姓名

③授课年级

④设计思想(理论依据)

⑤活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⑥活动准备(教学用具、材料,如空白A4纸若干张,彩笔、眼罩、录像资料等。)

⑦活动过程

⑧活动反思

2、活动(教学)过程的结构

引入话题 前提

创设情境 依据

展开讨论 基础

树立样板 手段

联系自我 重点

反馈矫正 目的

总结升华 核心

从逻辑层次上来讲,围绕核心理念,由浅入深,由部分到全体,由人际表层互动到分享互动,由行为层次到情感层次再到认知层次,逐步深化主题,前后连贯一致,过渡自然,首尾呼应。

四、时间进度适当

1、有利于学生感受和体验。

2、有利于教学任务完成。

3、可以探索上大课。

五、游戏活动有针对性

1、游戏活动是为教学内容与目标服务的。(不提倡但可以纯热身)

2、活动的指导语要清晰(规则明确)

3、活动的秩序管理(活而不乱)

4、活动之后要有分享和总结(热身活动不一定要分享)

5、活动不要太多。

6、活动要难易适度、动静相宜。

7、活动要有合适的场地和设施

六、关于教室的布置

专用教室,少用传统型,多用围圈而坐式,平地,桌椅能移动

七、课件与内容匹配

图片、音频、视频的表达一定要和内容相匹配,烘托内容,突出内容,和内容保持一致,要繁简得当。

八、教师要准备自己

1、心理教师的心理、精神状态

2、心理教师的衣着装扮

评价篇

一、辅导理念的积极正确

1、理念第一,技巧第二;理念会生发出技巧。

2、对相近概念交叉概念的厘清和辨析例如气质与性格、幸福与快乐、兴趣与志趣、鼓励与赞扬。

3、对历史与现实生活中一些事件和问题的看法和解读

4、对传统文化和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正确观点的反思

二、语言的感染力

讲课的语言不是书面化的、比较呆板僵化的语言,而应当是灵动活泼的、生动亲和的、有感染力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语言。

三、课堂的有序管理。

1、要充分预设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事先做好应对准备。

2、制定团体契约,运用团体动力来牵引和制约学生的课堂行为。

3、选出小组长或设立心理委员,协助教师管理课堂纪律。

4、活动指导语和活动的要求清晰明确,以保证活动“活而不乱”。

5、真诚表扬鼓励,有效运用考评手段。

6、善用截断技术,及时制止不良行为。

7、擒“贼”擒王,争取“刺头份子”的支持和配合。

8、对另类学生要接纳包容,巧妙引导。

9、通过布置课堂作业来调控课堂秩序。

心理健康课程标准?,心理健康课程标准解读

心理健康课程标准解读

心理健康课程标准是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指导文件,它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要求。以下是对心理健康课程标准的解读:
      
      ### 一、性质
      
      1.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 二、目标
      
      1.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2.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情感。
      3. 培养学生善于沟通、协作、适应社会的能力。
      4. 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
      
      ### 三、内容
      
      1.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包括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和意义等。
      2. 自我认知与自我接纳: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培养自我接纳和自我爱护的能力。
      3. 情绪管理:教授学生如何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
      4. 同伴交往与人际关系: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5. 应对压力与挫折:教会学生面对压力和挫折的策略,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
      6.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介绍基本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 四、方法
      
      1. 课堂教学:通过专题讲座、团体辅导等形式,系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
      2. 游戏活动:设计有趣的互动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3. 实践体验: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提高其心理素质。
      4. 个别咨询:设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咨询服务。
      
      ### 五、评价
      
      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心理健康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情况。
      2. 结果性评价:评估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 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以增强其自我认知和自我改进的动力。
      
      总之,心理健康课程标准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内容,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保障。

心理健康课程标准?,心理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本文由臻房小张发布于养生知识栏目,仅供参考。不做任何投资建议!欢迎转载,请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