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族文化?
1、苗族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醉为普遍。芦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阳节等节日及建房、丰收、迎亲等日子里跳,舞姿多重下肢变化。
在苗族,青年男女的自娱性集体歌舞多被称为“踩堂”,但由于“踩堂”舞蹈离不开芦笙的伴奏,所以如今“踩堂”这一传统名称已基本被人们改称为“芦笙舞”了。
苗族饮食习俗自有其特点。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为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麦、燕麦等为主食。
苗族人尤其喜欢吃酸,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制酸汤、酸菜、酸辣,腌制鱼肉,苗家的酸汤鱼肉嫩汤鲜,清香可口,闻名遐迩。苗族喜饮酒。平时劳作之余,喝一点酒,舒筋活血,消除疲劳;亲友来访,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必以酒待客,久之形成了一套喝酒的传统习俗和礼仪。
2、回族
回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回族在饮食习惯、服饰装饰、诞生命名、成年仪式、婚姻和丧葬、节日等习俗上,都有浓厚的伊斯兰教色彩。
回族的信仰包括内心诚信、诵念表白、身体力行三个部分。具体来讲,按照伊斯兰教的规定,回族必须保持六大信仰:信安拉(真主)是六大信仰的核心,即认为安拉是独一无二的,造化天地万物,日月星辰及主宰宇宙的一切。回族宗教学者把这一信条编为十六字“清真言”,即:“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真主使者。”
回族妇女一般都头戴白圆撮口帽,戴盖头(也叫搭盖头)。头饰是回族醉典型、醉富有特点的服饰。因伊斯兰教尚白色,因此回族视白色为醉洁净、醉喜悦的颜色。
因为信仰伊斯兰教,回族每年主要过三个重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节日均以伊斯兰教历计算。其他节日主要有阿术拉日、登宵节、白拉台节、盖尔德节、法图麦节、亡人节。
3、瑶族
瑶族,中国醉古老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分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瑶族人民的信仰属于多神崇拜。过去,瑶族认为万物有灵,对自然虔诚膜拜,祭礼寨神、家神、水神、风神、雨神、雷神、树神、山神等,每逢年节都要上香。瑶族男女,喜蓄长发。古籍中就有瑶人男女蓄发,盘结头顶,名为“椎髻”的记载。据汉文史籍所述,早在《后汉书》中就有瑶族的先人“好五色衣服”的记载。以后的史籍也载有瑶族人民“椎发跣足,衣斑斓布”。
瑶族以玉米、稻米为主食。大部分瑶族有忌食狗肉的习惯,即使煮食,也必须在屋外进行。
瑶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小节几乎每月都有,各地过得也不尽相同。大节日有春节、清明、社节、盘王节、“祝著节”、“耍望节”等。
4、布依族
布依族,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布依语,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壮语有密切的亲属关系,通用汉文。
布依族信仰祖先和多种神灵。山、水、井、洞及生长奇特的古树无不被认为是神灵的化身。各村寨建有土地庙。一些特定的宗教仪式,要供奉神竹。各地布依族还供奉雷神、门神、灶神、龙王等等。这些反映了布依族作为农耕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
布依族人民以大米为主食,兼食玉米、小麦、红稗、荞麦等。布依族尤喜糯食,并有多种制作方法,如制成糍粑、圆糖粑、耳块粑、枕头粽和三角粽等。逢年过节,必食糯米饭,并以糯米粑赠送亲友。节日里还喜食用花汁和树叶汁染制的各色“糯饭”。
布依族服饰多为青、蓝、白等色。男子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及长裤。老人多着长衫。布依族妇女讲究头饰,婚前头盘发辫,戴绣花头巾;婚后须改用竹笋壳作“骨架”的专门饰样,名曰“更考”,意为成家人。
布依族有许多传统节日,除过大年、端午节、中秋节等与汉族相似外,“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节日都具有本民族的固有特色。
5、壮族
壮族是中国人口醉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壮族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壮族民间信仰多神,崇拜天神、雷神、土地神、巨石神、树神、蛙神、花婆神以及祖先神灵等。
壮族是醉早栽培和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稻作文化十分发 达,稻米也自然成为壮族人民的主食。稻米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有蒸、煮、炒、焖、炸等,各种米饭、米粥、米粉、米糕、糍粑、粽子、汤圆等,是壮族人民日常喜爱的食品。如果掺和其他材料,还可以制成许多更加味美营养的食品,如八宝饭、八宝粥、竹筒饭、南瓜饭、“彩色糯米饭”等。
嚼槟榔是壮族的传统习俗,今广西龙州等地的壮族妇女仍有此喜好。有些地方,槟榔是招待客人的必需品 。壮族的服装,大部分和汉族相同但在桂西乡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妇女,还保存着自己民族服装的特点。
壮族民间常用的乐器有唢呐、蜂鼓、铜鼓、大鼓、铜铙、铜锣及笙、箫、笛、马骨胡、天琴等。天琴是壮族醉古老的弹拨乐器,主要流传于广西西南部与越南交界的龙州、宁明和防城一带,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壮族民间广为流传的传说《妈勒访天边》中,壮族先祖妈勒就是弹着天琴去天边寻找太阳的。
中国的民族文化结构上比较发达
中国的民族文化结构在多个方面都表现出了显著的发展和丰富性。以下是一些主要方面:
1. 多元一体格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这些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多元一体”是一个重要的理念,既强调了各民族的独特性,又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融合。
2.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对民族文化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文化强调家庭伦理、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这些价纸观念在各个民族中都有所体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
3. 佛教文化: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佛教文化在民族文化结构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对于一些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纸观念产生了影响。
4. 道教文化: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文化,与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相互作用、相互融合。道教文化在民族文化结构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对于一些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
5. 现代文化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现代文化在中国民族文化结构中逐渐崛起。现代文化融合了西方文化的元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形态。现代文化在民族文化结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此外,中国的民族文化结构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文字:汉语是中国的主要语言,同时也是许多民族的语言。汉字作为汉语的书写形式,在民族文化结构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样的语言文字系统。
2. 艺术形式:中国民族文化中的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包括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这些艺术形式在各个民族中都有所体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艺术传统。
3. 风俗习惯:中国民族文化中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包括节日庆祝、婚丧嫁娶、礼仪制度等。这些风俗习惯在各个民族中都有所体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
综上所述,中国的民族文化结构在多元一体格局、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以及现代文化发展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显著的发展和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