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的典故
高山流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典故,源自于古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一书中的一段描述。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以高山流水来比喻文学创作的境界。他说:「风非雷非而往来之,鸿雁之往来非皆散扰也,穷于外界之无障碍乎?至于高山流水之象,皆是方能入之者,直闯其间者,方能够以难闯游,出之则道也。」意思是说高山流水虽然嶙峋险峻,但只有善于直面挑战、勇往直前的人才能够游过去,而这些人才能够在文学创作中取得突破。
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具有卓越才华、独立自主、顽强奋斗的人。
高山流水的典故故事
“高山流水”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指对古琴艺术有深刻理解的两个人,后来用以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也用来形容彼此之间有很高的认同感和默契。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著名的典故。
这个典故与春秋时期的琴师俞伯牙和钟子期有关。以下是具体内容:
1. 伯牙善弹琴:俞伯牙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师,他的琴艺非常高超,能够弹奏出各种美妙的曲调。
2. 钟子期善听琴:钟子期是俞伯牙的好友,他也是一个非常懂音乐的人。他能够准确地辨别出俞伯牙弹奏的琴曲中的情感和意境。
3. 高山流水觅知音:有一次,俞伯牙和钟子期一起在山间弹琴。当俞伯牙弹奏《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时,钟子期被深深地打动了,他仿佛看到了高耸入云的山峰和潺潺流淌的溪流。他感叹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这就是“高山流水”的典故来源,它象征着两位音乐家之间的深厚友谊和高超的音乐造诣。
4. 知音难寻:自那以后,俞伯牙和钟子期成为了无话不谈的知己。然而,后来钟子期因病去世,俞伯牙悲痛欲绝,认为这世上再也不会有像钟子期这样的知音了。于是,他决定把琴摔碎,挑断琴弦,终生不再弹琴。这个故事也成为了“高山流水”成语的由来,寓意着知音难寻的感慨。
综上所述,“高山流水”的典故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琴师俞伯牙和钟子期因琴音相识并结为知音的佳话,以及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悲痛摔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