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见不平拔剑相为历史典故
"路见不平拔剑相助"是一句成语,也可以说是一个典故。
典故源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的一个故事。相传古代有两位名叫范睢和蔡泽的朋友,他们在长安城的西门外遇到了一件事情。当时有一个商人因为生产的货物质量有问题,被官府没收了。可是这位商人并没有做质量问题货物的事情,只是因为贪官污吏要敲诈他一笔财产,他拒绝了,所以被陷害了。这个时候,范睢和蔡泽看到了商人遭到冤屈,便决定拔剑相助,为商人讨回公道。醉后,范睢和蔡泽的勇敢行为引起了官府的注意,冤案得到了理解和解决。
"路见不平拔剑相助"这个典故传承至今,成为了一个形容义气以及见义勇为的典范。它强调的是个人在面对不公、不义行为时,应该铭记正义,勇于挺身而出,保护弱势,维护正义。这个典故也成为了一种社会价纸观和行为准则的象征,给人们传递了勇敢正义的道德启示和行动力。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意思是什么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意思是在见到不公平的事情时,挺身而出,帮助受欺的一方。这个成语来源于元·关汉卿的《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第四折:“若不是老宰辅,把咱来揪扯住,好歹注解得他,拆散了这恩情。”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富有正义感,遇到不公正的事情会勇敢地站出来主持公道。
具体来说,“路见不平”指的是在路上遇见不公平的事情,“拔刀相助”则是指拔出刀子去帮助受欺负的人。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在面对不公正时应该挺身而出,勇于维护正义和公平。
此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还与另一句成语“仗义疏财”有关联。“仗义疏财”意指为了正义或道义而无私地帮助别人,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都表达了乐于助人、打抱不平的精神。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更侧重于描述在紧急情况下,挺身而出,用武力来制止不公正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