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德
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是一位美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社会心理学之父”。他于1863年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后来在哈佛大学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并在芝加哥大学担任过心理学和社会学教授。
米德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主要关注个体如何通过社会互动来发展和形成自我意识。他认为,人类行为不仅受到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的影响。他的代表性作品包括《社会心理学》(1912年)和《心灵、自我与社会》(1934年),这些著作对后来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在社会心理学领域的贡献外,米德还以其对道德发展理论的研究而闻名。他认为,个体的道德观念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化过程逐渐形成的。这一观点对后来的道德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米德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认为个体的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他提出了“主我”(I)和“客我”(Me)的概念,用来描述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自我意识。主我是独立的、独特的个体,而客我是社会对个体的期望和规范的总和。
米德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对后来的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和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领域。他的著作至今仍被广泛阅读和研究,被视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以上是关于米德的基本信息介绍,如需了解更多,可以查阅相关的书籍和文献。
关于米德的基本详情介绍
乔治·凯南(George Kennan,1904年2月16日—2005年7月26日),美国外交家、政治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外交史权威。曾任美国国务院顾问、国务卿(1961—1963年)、驻联合国代表(1973—1977年)和美国第一任驻华大使(1979—1981年)。他被誉为“冷战时期醉著名的外交家之一”,也是美国“遏制政策”的主要制定者。
凯南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特拉弗斯,他的父亲是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教授。他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了政治学学士学位,并在那里遇到了未来的妻子安妮·凯南。两人结婚后育有六个孩子。
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凯南曾在国务院工作,并参与了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他提出了“杜鲁门主义”和“遏制政策”,这两大政策成为冷战时期的标志。杜鲁门主义主张美国应支持那些受到共产主义威胁的国家,以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而遏制政策则是一种长期的战略,旨在通过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来限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的影响。
在担任驻联合国代表期间,凯南积极推动美国与中国的关系正常化。他认为,中美之间的敌对状态是冷战的产物,而结束这一状态符合两国的利益。在他的努力下,中美两国在1972年实现了历史性的握手,从而开启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
在卸任驻华大使后,凯南继续关注国际政治,并对美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认为,美国应该更加注重与盟友的关系,而不是过分依赖军事力量。此外,他也强调了对话和合作的重要性,认为这是解决国际争端的关键。
凯南于2005年去世,享年101岁。他的去世引发了广泛的哀悼和纪念活动。他的家人和朋友们纷纷表示,他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和政治家,为美国和国际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