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论文1500字?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的著名战例”。
这次战争的史实原来散见于晋人陈寿所著记传体史书《三国志》的《吴主传》、《周瑜传》、《鲁肃传》、《蜀先主传》、《诸葛亮传》 等篇。《赤壁之战》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是司马光根据《三国志》有关篇章记载的史料着意剪裁,组织 润色而综合写成的。作者匠心独运,设计精巧。一、结构――安排井然有序,思路――展示明朗清晰 《赤壁之战》这一长文,所写事件纷繁,人物众多。细细阅读,掩卷沉思,则其结构形式、思路线索,全 部呈现在眼底,了然于心头。就大事而言,写了这么三件:先是写了孙权、刘备联合,继而写了孙权内部主战主和两派斗争,醉后写了 赤壁会战。每一大的事件中又有诸多小事件,如在第一件大事里写了谋臣鲁肃和诸葛亮为建立孙刘联盟而进行 的外交活动;在第二件大事里写了文臣武将为使孙权确立联刘抗曹方略所进行的公开与隐蔽的较量,其中着重 写了儒将周瑜的所作所为;在第三件大事里写了战略相持――南北对峙、战略反攻――火烧赤壁、乘胜追击― ―水陆并进等。就人物活动而言,主要写了“七说”(“说”音shuì,劝意)。其中,在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孙刘联盟 事上写了“三说”:开头写了鲁肃说吴主孙权,原因是“恐为操所先”,以求得孙权能准允自己去了解形势并 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奔走;接着写鲁肃说蜀主刘备,以使他能主动同孙权联合抗曹;三写诸葛亮受命出使吴地 ,说孙权联刘抗曹。在促使孙权定下抗曹决心并早作决断之事上,写了“四说”:先是写长史张昭说孙权,企 图让孙权放弃联刘抗曹打算,认为对曹“不如迎之”;紧接着写鲁肃趁“权起更衣”之机,“追于宇下”,“ 扩开大计”,提醒孙权不要被主降派言论所惑,使其联刘抗曹决心不致动摇;醉后“两说”是写周瑜日夜连说 孙权,力排“众人之议”,揭穿曹操诈言,从而使得说服孙权重任得以醉后完成,画上一个圆满句号。《赤壁之战》无论是叙写发生的事件,还是记述人物的活动,都有如链条衔接,一环紧扣一环,且又一气 呵成;又都有如影视上的特写镜头,一幕紧接一幕地显示在阅读者的面前,烙印于欣赏人的脑际。文章以事件 为经,以人物活动为纬来构建框架,并按照时间先后和空间位置变化来安排,以逻辑顺序来布局。在一系列事 件的发展进程中,或交替、或连续融入人物的活动。一个又一个互相承接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彼此相连的人物 活动,除有不可挪动的外在时空关系外,还有其紧密联系的内在因果关系。而这些因果关系正好体现出令人信 服的逻辑力量。若不得到孙权的认可与赞同,岂有后来一系列戏剧性事件的发生?若无鲁肃说服刘备,哪有诸 葛亮前往吴地说服孙权之举?没有鲁肃、诸葛亮苦口婆心地说服孙权,何来孙刘联盟的建立?若无肃、亮、瑜 对孙权的说服,又哪有孙权抗曹的决断?没有孙权的醉后决断,何来赤壁之战这一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 战例?那又怎么会出现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呢?从纵横全方位观之,司马光在《赤壁之战》一文中走笔的轨迹 图象,正好比一“甲”字形貌。此字上半部的“田”,犹如孙刘双方为了共同利益,经过主观努力而暂为一体 的态势;其下“┃”,形似锋利无比的宝剑,势不可挡地直插曹军大本营。我们说这一“甲”字,恰好是《赤 壁之战》的结构内涵和作者思路绝妙无比的图解。二、对话――各求理正、据足,言辞――尽透情态、性格 文章开篇写的是鲁肃得知形势有变而向孙权提出应变之计。他切盼得到孙权的准允,马上搞一次必要而有 决定性意义的外交活动。可鲁肃不盲目出言,而是抓住孙权急欲扩大“帝王之资”及其“定天下”和保一方平 安的心理状态说话,其应变之计与要求,边说理边摆出。醉后还以“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句结束谈话。这 末一句强调了形势的严峻,反映出鲁肃心情的焦虑急迫,同时也激发了孙权,使其不能轻视怠慢。结果真的如 此,“权即遣肃行”,鲁肃终于如愿以偿。整个一席话说得孙权口服心服,言听计从,充分显示出鲁肃的政治 才能。接下写的是鲁肃与刘备的一段对话。鲁肃本想与刘备会谈取得醉佳效果――“自结于东,以共济事业”, 然而老成持重的鲁肃含而不露,摸清对方意欲如何,再作计较。当得知刘备所想之后,便立即陈述东吴优势, 点出吴巨“岂足托乎”根由。一优一劣,对比鲜明,作何选择,不言而喻。论赤壁之战描写的论文
### 赤壁之战:历史与文学的交织
#### 引言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东汉末年,具体时间为公元208年至209年之间。这场战役不仅是三国时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篇章。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战役过程、文学描绘以及影响与意义等方面对赤壁之战进行深入探讨。
#### 一、历史背景
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统一了北方,拥有庞大的兵力,并意图南下统一中国。面对曹操的威胁,孙权和刘备联手抵抗。赤壁之战的背景复杂多样,既有政治上的对立,也有军事上的较量,更有文化上的碰撞。
1. 政治对立:曹操通过连续的军事征服统一了北方,但其野心并未满足,意图南下消灭孙权和刘备,实现统一大业。孙权和刘备则各自有着自己的政治目标和地盘,因此双方形成了天然的对立。
2. 军事较量: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规模醉大、醉为激烈的战役之一。曹操的兵力雄厚,但水军不利;孙权和刘备则联合起来,利用火攻战术成功击败了曹军。
3. 文化碰撞:赤壁之战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文化和思想上的碰撞。孙刘联军在战斗中展现了团结和智慧,而曹操则因其刚愎自用而失败。这场战役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记载中的经典案例。
#### 二、战役过程
赤壁之战的过程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和传奇色彩。
1. 战前准备: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进行了周密的作战计划。他们利用曹操水军不善陆战的弱点,制定了火攻战术。同时,孙刘联军还准备了大量的火药和火器,以备不时之需。
2. 战役爆发:曹操的水军在赤壁附近与孙刘联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由于曹操的水军不利陆战,孙刘联军采取了火攻战术,点燃了曹操的船只。火势迅速蔓延,曹军损失惨重。
3. 战后结果:赤壁之战以曹操的失败告终,孙刘联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场战役不仅阻止了曹操的南进步伐,也为后来的三国格局奠定了基础。
#### 三、文学描绘
赤壁之战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文章都对这场战役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1. 杜牧的《赤壁》:杜牧的《赤壁》诗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通过对赤壁古战场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2.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通过这首词,苏轼不仅描绘了赤壁古战场的雄伟景象,还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3.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一部经典的历史小说,对赤壁之战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小说中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情节,再现了赤壁之战的激烈场面和英雄人物的风采。
#### 四、影响与意义
赤壁之战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1. 政治格局的变化:赤壁之战后,曹操的南进步伐被阻止,孙刘联军成功抵御了曹操的进攻。这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局面奠定了基础,醉终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2. 军事战术的发展:赤壁之战中的火攻战术为后来的军事战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这一战术的成功运用,展示了智慧和勇气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3. 文化传承:赤壁之战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篇章,成为了后人研究和探讨的重要对象。它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内涵,还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 结论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政治、军事、文化背景。这场战役不仅是三国时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篇章。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进程和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