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皮影传统文化故事?
一块幕布、一点光源,两张方桌、五人戏班,幕布上,几张皮影在艺人操控下,伴随时而婉转、时而激昂的唱腔上下翻飞,演绎人间悲喜、神怪传说。
皮影戏俗称“灯影子”,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相传,皮影戏源于汉武帝的爱情故事。汉武帝对爱妃李夫人的病故悲痛不已,齐人李绍翁在夜晚摆上烛台,拉上帷帐,操控貌似李夫人的人偶在帷帐上舞动。
始于两汉、盛于明清的皮影戏,生命力历经数千年不衰。2011年,皮影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陕西被公认为是中国皮影的发源地。与地域文化融合,陕西皮影戏又有老腔、碗碗腔、弦板腔、阿宫腔、秦腔、道情等十余种唱腔。流传于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一带的华县皮影戏,以碗碗腔为主要唱腔,因其皮影造型丰富优美、雕刻细腻多变、染彩绚丽厚重、唱腔动听委婉而兴盛不衰。
魏金全出生在华州区的一个皮影世家,父亲魏振业是华州区四大皮影戏班社之一的光华社社长。在魏金全小时候,华州区活跃着近20家皮影戏班社。光华社邀约不断,醉多一次连演86场。
18岁高中毕业后,魏金全正式跟着父亲学艺。华县皮影戏又称“五人忙”,由5个人配合表演,少一人演不了,多一人用不到。前声是指挥兼主唱,签手负责操纵皮影。上档、后槽以及下档均为乐手,配合演奏二弦子、铙钹、唢呐、大号、板胡、梆子、锣等乐器。
魏金全学习的是签手。挑、抵、推、拉、抖、捻、揉、拖、摇、翻转……他一遍遍练习这些技法,两年后才登台演出。
“让皮影动起来容易,‘活’起来难。”魏金全说,皮影没有表情,人物内心世界全靠签手表现。除了会技法,签手还要了解戏,哪一段讲什么内容、哪个人物是什么性格、该用什么动作表现,都要一清二楚。
演了小半辈子皮影的魏金全,也曾有改行的时候。在20世纪90年代,各种新奇时尚的娱乐活动在乡村兴起,皮影戏日渐式微。
近年来,在政府的推动下,皮影戏逐渐有了生存空间。魏金全在农村演出的机会少了,却走进了大城市、大剧院,甚至多次走出了国门,还收过十多名“洋学生”。
从去年10月起,魏金全在西安音乐厅里与脱口秀演员联袂给观众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皮影戏表演。
魏金全操控着的皮影孙悟空和白骨精被投射到270°环绕的投影巨幕上,在声光电特效的辅助下,传统皮影戏《三打白骨精》犹如一部奇幻短片,让观众看得津津有味。
沉浸式互动皮影秀《皮影笑传》是西安市明清皮影艺术博物馆联合陕西大剧院,以及西安本土脱口秀厂牌“唐蒜铺子”对传统皮影戏做的创新表达。演出将传统皮影戏用投影巨幕呈现,让皮影与脱口秀同台演出,形成传统艺术与潮流文化的跨界对话。
在魏金全看来,皮影戏“不变不行,变的太多也不行”,可以借助现代技术和编排理念,但在演出中一定要展现传统的唱腔和操纵皮影的方式,而《皮影笑传》恰好保留了这两点。
在西安音乐厅北侧的西安市明清皮影艺术博物馆里,皮影的头茬、身段、神怪动物、桌椅家具、中景大帐等经过灯光照射展现出绚丽色彩,精细流畅的线条丝丝分明。舞台与博物馆,在一动一静、现代与传统之间,将皮影艺术的精致与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皮影的介绍
中国皮影,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是一种独特的戏剧形式。它起源于中国古代,流传于多个地区,包括四川、陕西、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省份。皮影戏的表演主要依赖于灯光照射在幕布上的剪影,通过操纵这些剪影来讲述故事。
中国皮影的特点:
1. 材料与工艺:
- 皮影通常使用优质的兽皮和纸张作为原料。
- 剪影制作精细,包括雕刻、镂空、着色等步骤。
2. 造型与表演:
- 皮影的造型多样,有动物、人物、神怪等。
- 表演时,演员通过操纵皮影,配合音乐、说唱和灯光,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3. 地域特色:
- 各地皮影戏在造型、唱腔和表演风格上都有所不同。
- 例如,四川皮影戏以其细腻的造型和高亢的唱腔著称;而陕西皮影戏则以其独特的剪纸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
4. 文化内涵:
- 皮影戏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 它通过寓言、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方式,传递道德观念、人生哲理和社会风俗。
5. 传承与发展:
- 皮影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 近年来,随着文化保护和传承意识的增强,皮影戏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机会。
中国皮影的用途与意义:
- 娱乐表演:皮影戏是民间常见的娱乐活动,深受各年龄段观众的喜爱。
- 文化传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皮影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
- 艺术研究:皮影戏的造型、雕刻和表演技艺等,为艺术家和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 旅游开发:许多皮影戏流传地区也将其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吸引游客前来观赏。
总之,中国皮影是一种富有艺术魅力和文化价纸的戏剧形式,纸得我们进一步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