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深火热历史典故
水深火热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指情况十分危急、困难重重,充满了危险与困难。它起源于中国古代历史典故,故事发生在魏国和赵国的战争中。
据传,在战争刚刚爆发时,魏国的国王担心赵国会趁机进攻,便命令人将国家的重要文献和珍宝等财物都运到了魏国的南方,放置在一座位于深山之中的地下室。同时,他还恐怕地下室会被火灾烧毁,便在里面装满了水。
战争结束后,魏国的国王回到了南方,打算将文献和珍宝运回原来的位置,但发现地下室已经沉入水底之中。面对这个困境,国王很发愁。于是他决定动员全国人民,通过各种办法将水抽干,以便取回淹没在水中的国家财富。
国王的决定引起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响应,大家纷纷前来帮助抽水。经过长时间的不懈努力,终于将水抽干了一部分,但还远远没有达到国王的要求。
国王无奈之下,唤来了专家治水的人,经过他们的专业分析和推算,国王得知要抽干水深火热的地下室非常困难,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于是,国王果断决策,放弃了取回被淹没的财富的念头,毅然决定重新建立起一个国家。
故事中的水深火热,成为人们形容局势危险、困难重重,几乎无法解决的一个典故。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要有果断的决策和灵活的应对方式。
水深火热是寓言故事吗
“水深火热”本身并不是一个寓言故事,而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源自于汉代焦延寿的《焦氏易林·巽》,原本用来形容人民生活极端痛苦,像处在深水热火之中。后来,这个成语也被用来比喻生活境况极其艰苦或处境极其危险。
虽然“水深火热”不是寓言故事,但有一些以“水深火热”为开头或情节的成语故事,如“水深火热之苦”和“水火兵虫之灾”,这些故事通过具体的情节来展现人们所遭受的苦难,可以视为一种寓言式的表达。
此外,还有一些寓言故事,虽然它们的标题中可能包含“水深火热”这样的词汇,但整个故事的内容并不围绕这个词汇展开,而是通过其他方式来传达道理或寓意,如《孟子·梁惠王下》中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