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番五次历史典故
三番五次是指明代时期的一种税收制度,也被称为“三番五次法”或“三分五次法”。
明代的三番指的是商业税,原本是指海贸税,后来也包括内地的商业税。税率为7.5%。每次税期为三个月。
明代的五次则是指田赋税,也被称为“政租法”。明代官员每五年评估土地的价纸,并根据土地价纸来确定税额。税率为5%。
三番五次制度的实施,一方面有助于国家财政的收入,另一方面也对商业经济和农业产生了一定的压力。这一制度在明代后期逐渐走向衰落,使得明朝财政状况恶化,也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三番五次释义
“三番五次”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sān fān wǔ cì。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反复多次,次数很多。其中,“三”和“五”在这里并不是确指具体的数量,而是用来表示频繁、多次的意思。
该成语出自元·无名氏的《冤家债主》第一折:“这和尚没道理,三番五次来寻我。”在这个句子中,“三番五次”用来形容和尚不断地来找麻烦。
此外,“三番五次”也可以写作“三翻五覆”,但意思基本相同,都是形容反复多次。
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三番五次”强调的是次数之多,而不是事情的繁琐或复杂。
2. 该成语通常用于批评某人或某事反复无常、令人烦恼。
3. 在使用时,可以根据语境选择使用“三番五次”或“三翻五覆”,两者意思相近,但后者较为生僻。
总之,“三番五次”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反复多次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