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七条的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对夫或者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
因此,离婚时财产分割的方式取决于具体情况:
1. 协议分割:双方可以自行协商分割共同财产。如果双方能够达成协议,那么法院通常会尊重双方的意愿,按照协议进行分割。
2. 法院判决:如果双方无法达成协议,那么法院会根据财产的实际情况进行判决。法院会考虑多种因素,如子女抚养、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等,以确保分割的公平和合理。
3. 特殊情况:如果其中一方在抚育子女方面有较多责任,或者在照顾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方面承担了更多的家务劳动,那么在分割财产时,可以适当给予其更多的份额。
4. 共同还贷和增纸部分:对于夫妻共同还贷的部分以及相应的增纸部分,通常视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平等分割。
5. 婚前财产:婚前个人所有的财产属于个人财产,不参与离婚时的财产分割。
6. 残疾或疾病补偿:如果一方因身体残疾或缺乏劳动能力而导致生活困难,那么在分割财产时,应给予其适当的经济补偿。
此外,如果存在一方隐藏、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者伪造夫妻共同债务等严重损害夫妻共同财产利益的行为,在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该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总之,离婚时财产分割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建议在专业律师的指导下进行。
请注意,以上回答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专业法律意见。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建议您咨询专业律师以获取更准确的法律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