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出自《孟子·告子下》。原文:孟母携子而往,则曰:“此非吾所谓居也。与尔邻,其家东,吾知其必有合也。”及孟子去,孟母而为之择邻。始舍之,舍东家攻焉;及孟子就学,舍止焉,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孟母三迁,而欲成大儒之名焉。
译文:孟轲的母亲,带着儿子搬到另一个地方居住,她说:“这里的房子不符合我要求,我听说这里邻近有位贤人,我儿子会从他那里学到很多东西。”孟轲走了以后,孟母又为他选择邻居。起初住在离孟子家东边不远的地方,孟子便模仿他的学习。后来孟母又搬家,这次住在离孟子家更近的地方,孟子受到了周围人的影响,开始模仿他们说话、做事。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孟子的成长,于是又一次搬家。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孟母的远见卓识和严格教育为孟子后来成为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奠定了基础。
孟母三迁文言文读音
《孟母三迁》的文言文读音如下:
孟母三迁,择邻而居。
译文:孟子的母亲为了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搬家,醉后住在学宫附近。
孟母三迁文言文读法
《孟母三迁》是一篇非常有名的文言文,以下是其标准的文言文读法:
孟子之少时,父仕于梁,母往侍侧。孟子嗜学。母曰:“吾闻教子宜异择邻。”乃适梁,孟子习于礼乐,而不好逐利。父悦之,曰:“此真吾子也。”
居二年,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父曰:“听其言也,固觉其好辩。”请责之曰:“今汝往燕,何故归?”孟子曰:“闻君王之政,有似于仁政。”王曰:“寡人好货。”对曰:“昔者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囚陈、蔡,作《春秋》。成王败绩于牧野,惟太公望佐以治。武王胜殷杀纣,取九夷,灭风、霍、田、郑、齐,遂有夏,为商所灭,周兴而生商。周公辅成王,扶天子以明道德,美善而亡哀。天子既已离世,诸侯并争,周室卑微,天下相与吞咽,尔来三十余年矣。诸侯臀我以位,寡人不足为也;天下爱我以德,寡人独何为哉?愈为臣而愈忧其君,臣之愿也。如臣之不肖,请辞退。”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这段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是:
孟子的少年时代,父亲去梁国做官,母亲去侍奉他。孟子喜欢读书,母亲说:“我听说教育孩子应该选择好的邻居。”于是他们搬到梁国,孟子学会了礼仪和音乐,但不喜欢追逐利益。父亲很高兴,说:“这个孩子真是我的好儿子。”
过了两年,孟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又有些华而不实。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父亲说:“听你说话,确实觉得你有辩论的才能。”请他责备道:“你现在去燕国,为什么回来呢?”孟子回答:“听说君主的政治,好比是仁政。”国王说:“我喜欢财宝。”孟子说:“以前西伯被拘禁在羑里,演绎了《周易》;孔子被囚禁在陈国和蔡国,创作了《春秋》。成王在牧野战败,只有太公望辅佐他治理国家。武王战胜了商朝,杀了纣王,征服了东方诸侯国,消灭了风、霍、田、郑、齐等国,于是有了夏朝,被商朝所灭。周公辅佐成王,扶持天子,使天下人遵循道德,美善之道得以发扬,而哀痛之情得以消除。自从天子去世后,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天下人互相吞并,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诸侯凭借实力争夺地位,我实在是没有能力。而天下人爱我是因为我的德行,我自己又能做什么呢?我越来越是臣子,就越来越担心我的君主,这是我愿意的。如果我像现在这样无能,我请求辞职。”国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士人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头而把利摆在前头,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他的父母,没有讲义的人会不顾他的君主。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以上是《孟母三迁》的文言文读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