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课评课标准?
一、确定适合的主题
1、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要有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对学生所处年龄段、学段常见的基本的心理规律和心理特点有所了解和把握。
2、符合学生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
心理课的开展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才能使学生获得醉直接的心理经验。
3、要解决学生中真实存在的具体问题。
心理课的主题选择要敢于和善于用心理学的态度和方法去探讨,解决学生真实存在的具体问题。
4、要了解学生已具备的基础。
同一个内容,同一个活动,如果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几次重复,实在浪费而乏味。了解学生其他学科,特别是人文学科的学习情况。
5、要避免主题范围太大。
6、要避免双主题或多主题。
二、明确教学目标
1、教学设计和实施要服务于教学目标。
在进行活动设计时,教师头脑中始终要以主题思想和教学目标为主线,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活动的选择和设计,都要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
2、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避免太大/高/多/小(低龄化)。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目标越小、越具体清晰、越有针对性就越容易达成;反之,如果目标定的过高或者过多,教师在实践中不好把握,就只能是空中楼阁,不能真正指导教学。
3、目标要体现认知、情感、行为三维综合。
4、目标要有层次性。
心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课程总目标主题或单元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三个层次。
目标的层次性还体现在目标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递进。
三、辅导思路清晰
辅导思路是整个辅导进程的作战地图,教师教师应当把辅导的基本步骤仔细想清楚,并且要多考虑几种可能出现的学生反馈的角度以及自己应对的策略。
1、教案的编写。
①教案题目
②授课教师单位与姓名
③授课年级
④设计思想(理论依据)
⑤活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⑥活动准备(教学用具、材料,如空白A4纸若干张,彩笔、眼罩、录像资料等。)
⑦活动过程
⑧活动反思
2、活动(教学)过程的结构
引入话题 前提
创设情境 依据
展开讨论 基础
树立样板 手段
联系自我 重点
反馈矫正 目的
总结升华 核心
从逻辑层次上来讲,围绕核心理念,由浅入深,由部分到全体,由人际表层互动到分享互动,由行为层次到情感层次再到认知层次,逐步深化主题,前后连贯一致,过渡自然,首尾呼应。
四、时间进度适当
1、有利于学生感受和体验。
2、有利于教学任务完成。
3、可以探索上大课。
五、游戏活动有针对性
1、游戏活动是为教学内容与目标服务的。(不提倡但可以纯热身)
2、活动的指导语要清晰(规则明确)
3、活动的秩序管理(活而不乱)
4、活动之后要有分享和总结(热身活动不一定要分享)
5、活动不要太多。
6、活动要难易适度、动静相宜。
7、活动要有合适的场地和设施
六、关于教室的布置
专用教室,少用传统型,多用围圈而坐式,平地,桌椅能移动
七、课件与内容匹配
图片、音频、视频的表达一定要和内容相匹配,烘托内容,突出内容,和内容保持一致,要繁简得当。
八、教师要准备自己
1、心理教师的心理、精神状态
2、心理教师的衣着装扮
评价篇
一、辅导理念的积极正确
1、理念第一,技巧第二;理念会生发出技巧。
2、对相近概念交叉概念的厘清和辨析例如气质与性格、幸福与快乐、兴趣与志趣、鼓励与赞扬。
3、对历史与现实生活中一些事件和问题的看法和解读
4、对传统文化和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正确观点的反思
二、语言的感染力
讲课的语言不是书面化的、比较呆板僵化的语言,而应当是灵动活泼的、生动亲和的、有感染力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语言。
三、课堂的有序管理。
1、要充分预设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事先做好应对准备。
2、制定团体契约,运用团体动力来牵引和制约学生的课堂行为。
3、选出小组长或设立心理委员,协助教师管理课堂纪律。
4、活动指导语和活动的要求清晰明确,以保证活动“活而不乱”。
5、真诚表扬鼓励,有效运用考评手段。
6、善用截断技术,及时制止不良行为。
7、擒“贼”擒王,争取“刺头份子”的支持和配合。
8、对另类学生要接纳包容,巧妙引导。
9、通过布置课堂作业来调控课堂秩序。
心理健康课评课标准及要求
心理健康课评课标准及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一、教学目标
1. 明确性: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能够清晰地指导教学过程。
2. 全面性:教学目标应涵盖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纸观等多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可行性:教学目标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条件等相适应,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 二、教学内容
1. 科学性:教学内容应基于科学的心理学理论,准确、客观地反映心理健康领域的知识和规律。
2. 系统性:教学内容应系统、完整,逻辑严密,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 时代性: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反映当前心理健康领域的新理念、新动态。
###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 创新性: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注重创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有效性:教学方法应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 技术性: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等,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 四、教学过程
1. 条理性:教学过程应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 互动性:教学过程应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 灵活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 五、教师素养
1. 专业性: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心理学专业知识,能够准确解读教材和引导学生。
2. 热情性:教师应热爱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
3. 责任心:教师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 六、教学效果
1. 学生成绩:通过考试、测试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检查教学效果。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3. 后续发展:关注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长期发展,评估教学对学生未来成长的影响。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课评课应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教师素养和教学效果等多个方面,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