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历程有哪些?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历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制度初步建立(1951年至1978年)
在这一时期,中国初步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195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确立了适用于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随后,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如《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等,初步形成了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的养老保险模式。
2. 改革开放后的调整(1978年至1993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开始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1984年,国家提出要加快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养老保险的社会化。199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包括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个层次。
3.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1993年至2001年)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199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并提出了“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
4. 基金市市场化运作(2001年至2014年)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养老保险制度面临国际化、市场化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开始推进养老保险基金的市场化运作,提高基金的收益水平。200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企业年金工作的意见》,鼓励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丰富养老保险体系。
5. 提升统筹层次与完善政策(2014年至今)
2014年,国家提出要提升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互联互通。近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投入,完善相关政策,如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合等。
总之,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历程经历了从初步建立、调整、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基金市市场化运作到提升统筹层次与完善政策的多个阶段。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基本历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探索阶段(1955-1978年):
- 1955年,中国开始建立国家养老制度,为机关和国有企业职工提供退休金。
-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养老保险制度受到破坏,养老金发放中断。
2. 重建阶段(1978-1993年):
-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恢复和重建养老保险制度。
- 1984年,建立了国有企业劳动合同制工人养老保险制度。
- 1986年,建立了城镇集体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 1991年,建立了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
3. 完善阶段(1993-2001年):
- 1993年,提出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向。
- 1994年,建立了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框架。
- 1995年,推出了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 1997年,统一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4. 改革阶段(2001-2014年):
- 200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进一步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 2005年,启动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
- 2007年,推进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 2009年,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并逐步推广至全国。
5. 深化阶段(2014年至今):
- 2014年,中国启动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
- 2015年,实施了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提高了制度的统一性和公平性。
- 2018年,进行了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增加了对养老金等专项附加扣除的规定。
- 近年来,中国政府还在不断推进养老保险制度的优化和改革,如提高退休年龄、鼓励个人养老金发展等。
这些阶段的改革和完善,反映了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一体系,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层次、多渠道体系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