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临高房产 > 如何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做好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正文

如何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做好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24-11-29 01:14:25编辑:臻房小吕分类:百科大全 浏览量(

如何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出现心理失衡或人格上的偏差,将对他们的一生的成长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括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即身心健康。具有健康的心理是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关键,因此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重要。目前,小学生存在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等,种种情况都表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首先,必须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管理自己;认识、掌握周围环境,同环境相适应;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问题,应付危机,摆脱困难,增强面对环境与压力的能力和勇气;使学生去除特殊症状、改善行为、化解负面的思想与情感;指导学生选择、决策和制定行动计划;鼓励学生通过探索,寻求生活意义,认清自己内在的潜能,使其能过健康的有意义的、自我满足的生活。

其次,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根据小学生特点,其教育内容一般包括五个方面:1、健康与身体发展问题;2、学校教育与生活问题(学习缺乏计划性、学习习惯欠佳、读书不专心、厌恶学习、逃学旷课等);3、人格问题(多愁善感、害羞、自卑、过分自信、粗心大意、缺乏同情心、与人不能相处、情绪不稳定等);4、家庭与家属关系问题(父母独裁,对子女不能控制,破碎家庭,与学校不合作的家庭等);5、社会与道德问题(说谎、不礼貌、小偷小摸、常提绰号、打架、欺负女生等)。

其三,要掌握几项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对学生的引导、指导、协助和服务,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当对全体学生的教育工作做得有成效时,学生的问题便少发生,或容易解决。因此在制订教育计划时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确定健康教育内容时要考虑大多数学生共同需要与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活动时要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特别是要给那些内向、沉静、腼腆、害羞、表达能力差、不太引人注目的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有效的教育。

2、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尊重,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每个学生平等的权利。理解,则要求教师以平等的态度,按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感受的本来面目去了解学生。做到了尊重和理解,师生之间达到心灵沟通,从而产生一种“遇到自己人”的感觉。只有教师尊重学生时,学生才会尊重自己,珍惜自己的成绩和进步,体验到做人的尊严感。而自尊、自重、自信正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特征,是心理健康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如果被教师尊重和理解,他就会信任教师,愿意向老师倾吐内心的思虑、惶恐、苦闷。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心理健康教育获得成效的基本条件。

贯彻这一原则注意以下三点:

c、运用同感的态度和技术加深对受辅学生的理解。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透过受教学生的眼睛看世界”,要把对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理解和接纳,从而抛开心理上的防范,把自己内心世界的东西都说出来。

3、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唱主角”。要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应避免说“你听我说”、“我告诉你”之类的命令式的口吻,应用鼓励性、商量式的语气说话。如“我能体会”、“原来如此”、“请继续讲”、“你的意思是不是这样”、“请听听我的意见”、“我想作一点补充”、“我同情你的处境”等。

4、差异性原则。

承认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要进行分类指导,以满足其不同心理需要。尤其是对有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的学生要进行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个别指导。重视学生个别差异,强调对学生的个别化对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教师要注意对学生个别差异的了解,不但要了解学生的共性,更要注重了解学生的个别性、差异性;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接触来真正了解一个学生,恰当处理学生的害羞、自卑、防卫心理带来的沟通障碍。认真做好个案研究。积累个案资料,提高个别教育的实效。根据不同个体制订个别化教育目标。

其四,利用好几条途径。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进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渗透性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教育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过程、心理发展过程。同学校其他心理教育形式相比,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广泛性、整体性。它不是针对某一种心理缺陷来有针对性地辅导、咨询或训练,而是对学生的整个心理世界而言的。既有兴趣、情感因素,也有意志、个性成分。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是隐形的,它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心理影响积淀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之中。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灵活性。

二是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教育。

让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突出活动,但又不是纯粹的活动,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去认识他们面对的一切,让学生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不是靠“听”得到的,它是通过主体自身的活动实现的。在各种活动中,学生所有心理器官都直接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从而丰富心理世界,发展心理素质。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的有关活动,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以活动为主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的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心理健康的知识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

三是利用好家庭教育渠道。

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局限于校园内,应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改变家长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好的旧观念,指导家长在家庭生活、家庭教育中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使学生在幸福的家庭生活,在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环境中陶冶健康的心理品质。

如何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做好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做好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面临着许多身心发展的挑战和压力。因此,做好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建立积极的心态:
       - 教导学生认识并接受自己的情感和身体变化。
       - 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坚韧不拔的品质。
      
      2. 情绪管理:
       - 教授学生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 提供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如深呼吸、冥想、运动等。
       - 鼓励学生在情绪低落时寻求帮助。
      
      3. 社交技能:
       - 强调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和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 通过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教授学生社交技巧。
       - 帮助学生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学习压力应对:
       - 让学生了解学习压力的来源,并教会他们如何有效管理。
       - 提供时间管理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 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以减轻学业压力。
      
      5. 自我保护意识:
       - 教育学生识别潜在的危险情况,如欺凌、网络欺凌等。
       - 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如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不独自面对陌生人等。
      
      6.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
       - 加强家校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 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家庭环境中的支持。
       - 与家长共同探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解决方案。
      
      7. 专业心理咨询与支持:
       - 学校应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辅导员,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咨询。
       - 对于有特殊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及时转介至专业机构进行进一步治疗。
      
      8. 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
       - 创设一个安全、温馨、和谐的校园环境。
       - 举办心理健康主题的活动,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维护活动,形成良好的自我保健意识。
      
      总之,做好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建立积极的心态、情绪管理、社交技能、学习压力应对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成长过程中的挑战和压力。

如何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做好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文由臻房小吕发布于百科大全栏目,仅供参考。不做任何投资建议!欢迎转载,请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