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讳莫如深”是一个成语,原意为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紧,唯恐暴露。“讳”即避忌,“莫”指无,而“深”指深重。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某些事情被人们避忌到极点,不愿提及,甚至害怕被他人知道。它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尴尬、羞愧或难以启齿的事情时的一种心理状态,有时也用来形容某种真相或秘密被深深地埋藏在人们心中,不轻易被人发现或揭露。
讳莫如深的意思和典故
“讳莫如深”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原意为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紧,唯恐暴露。“讳”指避忌;“莫”指没有谁;“深”指隐秘。这个成语出自《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中的记载:“何也?讳莫如深,深则隐。苟有所见,莫如深也。”这里的“讳”指的是鲁国君主对庄公的谦让,他谦让国君的名分,所以庄公的事迹被深深地隐瞒着。
此外,这个成语还与一个相关的典故紧密相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在东汉末年,曹操控制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建立了魏国。然而,他的儿子曹昂战死。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后,想把他的另一个儿子曹丕也立为太子。但醉终,曹操做出了决定,立曹昂的儿子曹丕为太子,并且让他做五官中郎将,以此来安抚他的心。
对此,连曹操的儿子曹丕也感到不高兴,他说:“我父亲去世的时候,我还在头上戴着小帽子,不愿意别人说闲话,何况现在我做了太子,更加不能有所隐瞒了。”
曹操听了儿子的话后非常生气,他说:“人生在世,不就是求个安身立命的所在吗?我身为天子,建功立业还来不及,怎么能管别人的闲事呢?”
后来,曹操在考虑立储问题时,他问贾诩的意见。贾诩说:“您应该听从儿子的劝告。”曹操又问:“有什么理由?”贾诩回答:“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太子未定之前,不能公开宣布继承人是谁。现在您立了曹昂的儿子为太子,别人一定会认为这是不合适的,这样就会引起灾难。”
曹操听后默然不语,经过深思熟虑后,他醉终打消了立曹丕为太子的念头。
这个典故体现了“讳莫如深”的精神,即事情重大到需要隐瞒的程度。曹操为了国家的稳定和自己的权威,不得不牺牲个人的幸福。
讳莫如深的正确解释
“讳莫如深”是一个成语,读音为:huì mò rú shēn。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原意为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紧,唯恐暴露。“讳”指的是避忌;“莫”指不知;“如”意为像;“深”表示深入、严重。其中,“讳”是核心意义,表示避忌或隐瞒。
该成语出自《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何也?讳莫如深,深则隐。苟有所见,莫如深也。”这段话的意思是,何故呢?(人们)对某件事情避忌醉深,所以就隐瞒得很严密,唯恐暴露出来。
“讳莫如深”在句中可作谓语、定语,用于指事情重大而不愿透露或不敢透露。例如,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可能会因为隐私、安全等原因而讳莫如深地谈论某些话题。
请注意,“讳莫如深”并不等同于“难以启齿”,尽管两者都有隐瞒的意味,但侧重点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