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戈达旦历史典故
枕戈达旦历史典故指的是中国古代的一段典故,源于《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记载。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2年,这时项羽领导楚汉战争与刘邦争夺天下。项羽斩杀了秦朝的宰相吕不韦后,皇帝子婴被秦朝遗臣赵高掳走,项羽决定救出子婴。项羽和他的将士们为了寻找赵高,夜以继日地行军,没有时间休息。据史书记载,项羽的将士们在行军中只用光荣卫士勉励自己,歌唱着:“枕戈待旦,生死以之。”意思是带着兵器而躺在床上等待天亮,生死相依赖。
这句典故的意义在于展现了项羽将士们的忠诚与坚定,他们以生死相依的精神来表达对战斗胜利的渴望和对部队之间团结的重要性。枕戈达旦这一典故也被广泛引用来形容一种战胜困难、坚持不懈的勇敢精神和毫不松懈的奋斗热情。
枕戈侍旦的故事
枕戈侍旦的故事源自《晋书·刘琨传》和《宋书·武帝纪上》。以下是相关内容的详细介绍:
1. 来源与背景:
- 该故事出自《晋书》,描述了刘琨的忠诚与勇敢。
- 刘琨是“少保”刘蕃之子,曾为并州刺史,以清廉、勇猛著称。
2. 故事内容:
- 刘琨常常率领部下在夜晚巡逻,以防备盗窃。他常说:“我与国家有生死与共的责任,不能容忍生离死别之痛。”
- 在一次夜间巡逻中,刘琨发现一个人躺在地上,手持佩剑,身中三箭。他上前询问,得知此人名叫祖逖,是他的同乡,并且一直梦想着能够报效国家。
- 刘琨被祖逖的抱负所感动,与他结为兄弟,并鼓励他继续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3. “枕戈侍旦”的含义:
- “枕戈侍旦”原指战士夜晚睡觉时,也穿着武器,时刻准备着应对敌人的攻击。这个成语后来用来形容杀敌心情急切,毫不松懈,时刻准备着为国捐躯的精神状态。
- 在这个故事中,刘琨的警觉性和随时准备战斗的状态,正是“枕戈侍旦”精神的体现。
4. 其他相关记载:
- 刘琨在《答卢谌诗》中表达了自己的远大志向:“昔君视我,如弃草芥;今君待我,如登龙门。昔者先王,以岁月为忠,臣之愿也。”这进一步展现了他的忠诚和进取心。
-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在给刘琨的儿子刘群的书信中,称赞刘琨为“令闻令望”。
综上所述,“枕戈侍旦”不仅是一个描述刘琨忠诚与勇敢的故事,更体现了古代战士们无畏牺牲、保家卫国的崇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