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烹油历史典故
烈火烹油历史典故,来自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国时期。
相传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胡腾的魏国将领,他与赵国作战时被敌军困在一座山城中。敌军用火攻的方法试图迫使胡腾投降,但胡腾聪明地想到了一个计策。
胡腾命令士兵准备烹油的器具,并将大量的油汇聚在城墙边。当敌军发动火攻时,胡腾下令士兵一起投掷油罐下城墙。因为油的密度较水大,所以油罐一落地就会破裂,形成瞬间的大火。
敌军见到这种情况后,觉得胡腾和士兵们有相当强大的抵抗能力,于是转而放弃火攻的计划。
这个典故被称为“烈火烹油”,形容用力去激烈反抗,使敌人不敢轻易进攻。同时也寓意着在困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智慧和方法。
烈火烹油历史典故是什么
“烈火烹油”是一个汉语成语,源于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场景。这个成语原本描述的是锅中油烧得滚烫,热气升腾的情景,后来被引申为形容气氛更加热烈,也常用来比喻繁华、热闹或激烈。
在《红楼梦》第四十回中,贾府中正在摆酒设宴,其中有一道菜是炸虾,这道菜需要用滚烫的油来炸制。此时,负责端菜的丫头名叫荷叶,她因为热油溅到了自己身上,慌忙跑开,而负责炒菜的柳嫂则不慎将油泼在了手上,烫得大叫起来。这一幕被刚巧路过这里的宝玉看到了,宝玉觉得这种情景非常有趣和热闹,于是便有了“烈火烹油”的形容。
后来,“烈火烹油”这个成语就被广泛流传开来,用来形容各种热闹、繁华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