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跳得慢有什么危害
心脏跳得慢(即心率较慢)可能会带来一些潜在的危害。正常成年人的心率通常在每分钟60次至每分钟100次之间。如果心率低于60次/分钟,则被称为心动过缓,这可能会对身体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在心脏跳动较慢的情况下,血液循环可能会变慢。心脏是一个泵,负责将血液推送到全身各个部位,供应氧气和营养物质。心率较慢会导致心脏每分钟泵出的血量减少,从而影响各个器官组织的血液供应。长期下来,这可能会导致身体各部位的功能受损。
其次,心动过缓可能会导致疲倦和乏力。心脏跳动较慢时,身体的氧气和营养供应减少,对于高强度或长时间的运动,如慢跑、爬山等将产生更大的耗能需求时,很容易感到疲倦和乏力。
另外,心脏跳动过缓还可能导致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增加。正常的心率有助于心脏保持正常的功能状态和稳定的心律。而心率过慢可能导致心脏电活动的紊乱,进而引发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这些心律失常可能会导致血栓形成、中风、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此外,心脏跳动过缓还可能使血压下降。心率较慢时,每分钟心脏泵出的血液量减少,造成血管内的压力下降,进而引发低血压症状,如头晕、乏力等。长期低血压可能会导致头晕、昏厥以及其他相关症状。
总结起来,心脏跳动过缓可能会影响身体的血液循环、氧气供应和营养物质输送,导致器官功能受损,加重疲劳和乏力,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以及引发低血压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如果发现自己存在心脏跳动较慢的情况,应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进行相关的评估和治疗。
心脏跳得慢是好是坏
心脏跳得慢有好有坏,具体取决于具体情况。
在正常健康人中,心率一般为60~100次/分,如果心率低于60次/分,被称为心动过缓。对于运动员和身体状况良好的人来说,心率较慢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此外,一些病理情况也可能导致心率减慢,如甲状腺功能减退、高钾血症等。
心动过缓本身并不是疾病,但可能导致心输出量降低,从而引起身体缺血、缺氧,出现头晕、头痛、眼前发黑、乏力等症状。在严重的情况下,心动过缓甚至可能导致晕厥、抽搐等症状,这种情况需要及时治疗。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心率减慢是有益的。例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可能会出现心率减慢,同时心跳的搏动次数在每分钟60次以下,这可能是由于窦房结功能低下导致的。对于这种情况,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对症治疗。
因此,当发现心脏跳得慢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明确病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