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贫的本质特性?
科技扶贫拓展脱贫攻坚广度
方法决定成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到2020年,贫困人口全面实现脱贫,时间紧、任务重。针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技术瓶颈,以全面落实科技特派员全省贫困村全覆盖、集成转化一批适用技术、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科技系统与深度贫困县结对帮扶机制、建设一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等十项科技扶贫行动,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引导贫困地区合理开发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无疑,科技扶贫拓展了脱贫攻坚广度。
科技扶贫是由单纯救济式扶贫向依靠科学技术开发式扶贫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扶贫,曾有这样的说法:穷根错综复杂,一穷百穷,要说补都得补,各方面都不尽人意。事实上,这就要求我们在扶贫攻坚过程中更细致些,分清主次、理出头绪,突出重点、找准突破口、统筹推进,科学扶贫、科研扶贫,增强脱贫攻坚后续力量,以科技扶贫切断致穷“病根”,为脱贫走稳走好“合力添柴”。
治标需治本。诚然,救济性扶贫虽然立竿见影,但救济的终结,常常就是返贫的开始。这考验着局部与全局的统一,从根本上、长远上探寻解决之道。扶贫不仅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也是一个社会学概念。为此,扶贫需要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经济救助外,更得发展经济外,对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的调整。如:通过政策培训、项目支持、资金帮扶等办法,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允许投入到贫困村新型经营主体的科技项目资金以及用其形成的技术成果、购置的技术装备折股量化给村集体,试行资金变股金,培育壮大集体经济,在全局中谋划扶贫开发工作。
扶贫扶贫,顾名思义重在一个“扶”字。贫穷是一种长期累积的结果。实施精准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践中,需不断探索和完善科学的战略体系、政策体系、管理体系、制度体系。扶贫求实效,亦得着眼于长远。其内在本质而言,还是赋予这些陷入困境的人和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为此,开展十项科技扶贫行动,坚持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做到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贫扶到家。既实现了政府主导、社会帮扶与贫困群众主体作用协同推进,同时也托起困难群众的希望和梦想。
思路决定出路。围绕深度贫困地区资源特点和产业实际,走科技扶贫道路,跳出“庄稼脱贫”的传统套路,纸得一赞。相信只要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对接潮流大势,找到科技扶贫的契合点,顺势而上,全面脱贫的梦想之花定能如期绽放。
科技扶贫还有什么扶贫
科技扶贫是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来帮助贫困地区提高生产力、改善生活质量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扶贫方式。除了传统的科技扶贫措施外,还有一些新的扶贫方式:
1. 互联网+扶贫:
- 通过建立电商平台,帮助贫困地区的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
- 利用社交媒体和网络营销,提升贫困地区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 开展在线教育和培训,提高当地居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2. 大数据扶贫:
- 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贫困地区的资源、环境和人口进行精准识别和管理。
- 通过数据分析预测市场需求,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
-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扶贫项目的效率和效果。
3. 人工智能扶贫:
- 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如智能农业、智能医疗等,提高贫困地区的发展水平。
- 利用无人机、机器人等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 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解决贫困地区居民的医疗难题。
4. 旅游扶贫:
- 发展乡村旅游,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吸引游客前来旅游。
- 帮助当地居民参与旅游服务行业,如导游、餐饮、住宿等。
- 保护和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5. 教育扶贫:
- 提供远程教育和在线课程,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
- 实施奖学金和助学金计划,鼓励贫困家庭的孩子努力学习并考入大学。
- 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当地居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6. 健康扶贫:
- 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和健康咨询,解决贫困地区居民的医疗问题。
- 实施健康教育和预防措施,降低疾病发生率。
- 提供医疗救助和药品配送服务,确保贫困地区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得到满足。
这些新的科技扶贫方式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组合,以实现更加精准、高效和可持续的扶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