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砌条形基础放大脚做法
在砖砌条形基础的施工中,放大脚的做法尤为关键。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放大脚的尺寸,确保基础底面宽度满足承载需求。接着,从基础底面开始,每隔一定距离砌筑一层砖,每层砖之间紧密贴合,确保基础的稳定性。在砌筑过程中,注意控制砖缝的宽度,使墙面平整。在放大脚的顶部铺设混凝土,增强基础的承载能力。这种放大脚的做法能够有效分散荷载,提高基础的整体性能,确保建筑物安全稳定地屹立在地面上。
承重墙下条形砖基础的大放脚
承重墙下条形砖基础的大放脚是一种常见的基础结构,其设计旨在提供更大的承载面积和更好的稳定性。以下是关于承重墙下条形砖基础大放脚的详细解释:
1. 大放脚的结构特点:
- 大放脚通常由基础墙处砌筑至室外地面以下一定深度,并将其两侧墙面斜砌成锥形,形成向外扩展的倾斜坡度。
- 这种结构有助于分散压力,防止基础墙因受力过大而发生倾斜或破坏。
2. 大放脚的作用:
- 增加承载面积:通过扩大基础底面积,可以分散建筑物对地基的压力,提高基础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 防止基础墙下沉:大放脚的设计有助于减少基础墙在受到压力时的下沉,从而保持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3. 大放脚的砌筑方法:
- 砌筑前,应检查并清理基层表面的杂物,确保施工质量。
- 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大放脚的尺寸和坡度。
- 使用砂浆饱满、密实地砌筑砖墙,并确保墙体内垂直灰缝的砂浆饱满度达到规范要求。
- 在大放脚处,应设置拉结钢筋,以增强其整体性和稳定性。
4. 注意事项:
- 大放脚的砌筑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砌体的高度和位置,确保符合设计要求。
- 砌筑完成后,应进行必要的养护工作,确保砌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 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大放脚的变形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总之,承重墙下条形砖基础的大放脚是一种有效的基础结构设计,能够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大放脚设计方案,并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砌筑和养护工作。
砖砌条形基础放大脚做法
砖砌条形基础放大脚的做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放线定位:
- 在基础上用白灰画出基础扩大部分的轮廓线。
- 确定基础底宽、顶宽以及墙厚。
- 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将基础轴线与轴线控制桩、基坑定位桩等标定。
2. 摆线定距:
- 以基础底宽减去上部结构墙厚的两倍,加20mm为基准线,作为基础底宽的依据。
- 从基准线到墙边缘的距离为1/4砖,作为基础墙身的构造柱间距。
- 按1:3的比例用木杠将基础墙身放线定位。
3. 选砖摆砌:
- 选用大于1/4砖的砖,砂浆饱满度不小于80%。
- 采用一顺一丁或三顺一丁的砌法。
- 砖缝宽度控制在8~12mm范围内。
4. 浇筑混凝土:
- 基础施工应连续进行,尽量减少停顿时间。
- 使用机械或人工振捣密实,确保混凝土与基层紧密接触。
- 浇筑过程中注意观察模板的情况,及时处理漏浆现象。
5. 养护:
- 基础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养护工作。
- 养护时间应根据气温和混凝土强度增长情况而定。
此外,在放大脚的做法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 放线时,应使用墨线或经纬仪等测量工具确保准确性。
- 在摆线定距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要求进行,不得随意调整。
- 选用的砖块应大小一致,以确保墙体的稳定性和美观性。
- 浇筑混凝土时,应注意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振捣时间,以确保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强度。
请注意,具体的放大脚做法可能因设计要求和施工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实际操作中,建议咨询专业工程师并遵循相关建筑规范和安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