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侗族“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由此开展了系列工作。
首先,重视对“非遗”的收集与入馆保存。目前,侗族地区的贵州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湖南怀化市博物馆以及广西三江、湖南通道、贵州黎平、从江和榕江等县的博物馆、文化馆如都数量不等收集、保持有与侗族“非遗”相关的器物、照片、录音、影像等。
其次是借鉴生态博物馆模式予以保护。生态博物馆模式“是对社区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的一种博物馆新形式”,是一种以村寨社区为单位,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它强调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目标是在使用中传承,保存的不仅是过去的历史,而且以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发展为目标,把历史和未来联系起来,以尽量避免因生境的改变而变得时代化,从而破坏和丢失民族社区的文化记忆。至今在侗族地区建有贵州黎平县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2002年与挪威合作建成)、广西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2004)、贵州黎平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2005)。
三是重视侗族地区“民族文化进课堂”进行传承。主要内容是双语(汉语和侗语)学习、侗族大歌等侗族音乐、舞蹈的传习;侗族手工艺的教授。
四是充分利用节庆、民俗活动表演、展示和传承侗族“非遗”。有“百节之乡”美誉的侗族地区,一年之内节日连连,较有影响的如侗年、“大戊梁”歌会、“六月六”歌会、小广“头卯”婚礼等,政府组织的“哆耶”文化旅游节、中国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等在这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效应。五是树立和培养传承人来传延保护侗族“非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十九至第三十一条的规定,截至2011 年6 月,黔湘桂三省区侗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认定国家级18 人、省区级54人,市县级则更多,如时贵州黔东南州认定了25人。各级政府每年给予代表性传承人3000 -10000 元不等的资金,支持他们每年开展不少于3 个月的传承活动。
四是通过发展文化产业进行保护传承。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相关政策的出台以及地方促进经济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湘桂黔侗族地区极为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相继出台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在文化基础设施、队伍建设、方式创新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工作,
如黎平“黎平·中国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三江 “文化旅游节——多耶程阳桥”、锦屏“瑶白侗族摆古节”等节日的举办对于文化的传承弘扬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些侗族地区利用原生态的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产生了积极的经济效益,如通道县以皇都侗文化村、芋头侗寨为龙头推动文化旅游发展,年接待国内游客数十万人。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神草凝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神草凝”是一种独特的民族草药,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药用价纸。以下是关于“神草凝”的详细介绍:
### 神草凝的来源与传说
“神草凝”在侗族民间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据说,在很久以前,侗族的先民们在深山中采摘野果时,偶然发现了一种神奇的草药,它能够治愈各种疾病,甚至还能延长寿命。这种草药因此被侗族人民尊称为“神草”,而“凝”则寓意着它的凝聚力量和神奇功效。
### 神草凝的药用价纸
“神草凝”具有多种药用价纸,被广泛应用于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它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跌打损伤等常见疾病。此外,“神草凝”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抗炎和抗菌作用,对于预防和治疗一些慢性疾病也有一定的帮助。
### 神草凝的制作工艺
“神草凝”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制成。首先,采摘新鲜的植物原料,然后进行清洗、晾干、切割等处理。接下来,将植物原料放入特定的药锅中进行煎煮,煎煮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火候和时间,以确保药效的醉大发挥。醉后,将煎煮好的药液浓缩成稠状,再加入适量的蜂蜜或糖浆搅拌均匀,即可制成“神草凝”。
### 神草凝的传承与保护
随着时代的变迁,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神草凝”的传承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侗族人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们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神草凝”的制作工艺和药用功效传授给年轻一代。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通过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开展传承人培训等方式,推动“神草凝”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神草凝”作为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承载着侗族人民的文化记忆和智慧结晶,更蕴含着丰富的药用价纸和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