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意义是什么 重阳节节的真正意义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醉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古代有在九月九日插茱萸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茱萸节。茱萸香味浓郁,有驱虫去湿、去除风邪的作用,也有消积食、治寒热的功能,可以入药,也可以制酒养生祛病。所以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有佩带茱萸或者登高望远时插茱萸的习俗,还可以将茱萸当作礼物送给亲朋好友,以求辟邪求吉,延年益寿。
菊花酒清凉甘美,有明目、补肝气、安肠胃、利血、治头昏、降血压、减肥之功效,是强身益寿的佳品。饮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经开始盛行。在我国民俗中,人们在菊花盛开之时,采集菊花的茎叶,与谷物掺在一起酿酒,等到来年九月九日饮用。
在重阳节这一天,民间有一个普遍的习俗,就是人们要在这一天外出登高望远。关于它的来源,有两种说法。古代人们崇拜山神,认为“九九老阳,阳极必变”,所以在九月九日,要前往山上登高望远,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逐渐演化为一种娱乐活动。重阳时节,农忙秋收大多已经结束,这时候老百姓比较清闲,山里的野果、药材又是成熟季节,所以人们这时候就会去山上采集野果、药材等等,后来逐渐将活动集中到重阳这一天,演变成重阳节登高望远的习俗。
重阳节的含义意义是什么
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它的含义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祈福与长寿:重阳节是“九九重阳日”,“九”与“久”谐音,因此重阳节也有祈求长寿的含义。在古代,人们会在这一天向天地神灵祈求健康长寿。
2. 登高望远: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这一天,人们会爬山、登高,以寓意“九九重阳,登高望远”。这既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也寓意着人们要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境界。
3. 思念亲人:重阳节也是思念亲人的节日。人们会借此机会向远方的亲人表达思念之情,特别是对于那些身处异乡的游子。
4. 欣赏自然美景:重阳节时,正纸秋高气爽之时,万物凋零,大自然呈现出一片萧瑟凄凉的景象。因此,重阳节也寓意着人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5. 弘扬传统文化:重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通过庆祝重阳节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总之,重阳节是一个充满祝福、思念和美好的节日,它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还促进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