逡巡
“逡巡”在文言文中意指“想前进又不敢前进,犹豫不决”。它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做决定时的迟疑态度。例如,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在面对刘邦时,因优势丧失而表现出逡巡不前,醉终导致失败。其中,“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的描述,便生动地展现了项羽逡巡不前的心态。
此外,“逡巡”也常用于比喻事情的进展不顺利或难以进行。
逡巡是什么意思文言文翻译
“逡巡”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想前进又不敢前进,形容疑惧不决,犹豫观望。它出自《楚辞·离骚》:“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在文言文中,“逡巡”可以翻译为“犹豫徘徊”。
以下是一些含有“逡巡”的文言文句子及其翻译:
1. “今我睹其始出于山,何知其终乎?小人行险以徼幸,君子则有逡巡之心。”——意思是“现在我见到它刚从山中出现,哪里知道它醉终会怎样呢?小人因心怀侥幸而冒险,君子则有犹豫徘徊的心态。”其中,“逡巡”可译为“犹豫徘徊”。
2.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知,又何求焉?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这段话中,“逡巡”可译为“犹豫”。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其中,“逡巡”可译为“迟疑”或“徘徊”。
请注意,文言文的词汇和语境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翻译时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
逡巡的古汉语意思
“逡巡”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是想前进又不敢前进,犹豫不决。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情时,内心充满了犹豫和顾虑,无法果断地做出决定。
例如,在《楚辞·离骚》中就有“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的描述,其中“好蔽美而嫉妒”可以解释为“贪恋美名而嫉妒他人”,这种情绪状态下的表现就像是在“逡巡”不前。
此外,“逡巡”在《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中的用法也体现了其“犹豫不决”的含义,如“使遂良持节夜行,令见宣帝,宣帝曰:‘惜乎,子不遇时!’使梁王闻之,谓逡巡曰:‘善哉乎举措,敢问何如。’”中的“逡巡”就是形容梁王对遂良的举荐感到犹豫不决。
总的来说,“逡巡”在古汉语中表达了一种内心的犹豫和不敢前进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