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旦意思?
大柴旦
大柴旦行政区,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设置的县级行政管理区,管理自治州直辖的柴旦镇、锡铁山镇,其管理机构为大柴旦行政委员会,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大柴旦,蒙古语称伊克柴达木,意为大盐湖,位于青海省西北部,柴达木盆地北缘,青新公路(315国道)、柳格公路(215国道)和青藏铁路贯穿全境,其中315国道和215国道于柴旦镇交汇。
大柴旦行政委员会驻地柴旦镇东距海西州政府所在地德令哈市约200公里,距省会西宁市732公里,南距格尔木市约190公里,西北距甘肃省敦煌市320公里,是柴达木盆地的“北大门”。新中国成立之初,大柴旦隶属青海省都兰县管辖。
20世纪50年代,在国家开发柴达木盆地的号召下,全国各地的建设者纷至沓来。1956年,大柴旦为柴达木工作委员会、柴达木行政委员会驻地。
1959年,设大柴旦市,成为当时柴达木盆地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1964年,撤消大柴旦市,改设大柴旦镇,由海西自治州直辖。1992年6月14日,中共大柴旦工作委员会、大柴旦行政委员会成立,为中共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委、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的县级派出机构。
大柴旦,蒙古语称伊克柴达木,意为大盐湖。大柴旦行政区海拔在2829—5655米之间,平均海拔3400米以上。
区内山高水净,风光独特。大柴旦地区特殊的地质构造形成了贫地特有的现代自然荒漠景观,其中南八仙雅丹地貌地醉典型、醉奇特的地貌之一,有“帝王坟”、“千军帐”等自然景观。大柴旦属典型的内陆高原荒漠气候,四季不明,紫外线强,温差较大,干旱少雨,多风寒冷,含氧量为73%,年平均气温为1.4℃,年均降水量为83.5毫米。
大柴旦行政区境内高山纵横,盐湖遍布,地质结构和土壤结构复杂,成矿条件好,因而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品种多、储量大、品位高等特点。
截至2008年,已编入青海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能源矿产3种,金属矿产13种,盐类矿产7种。有大型矿床5处,中型矿床9处,小型矿床14处。铅、锌、岩金、重晶石、伴生银、伴生铬等7种矿产位居青海省之首;湖盐、芒硝、溴、锂、铬等多种矿产也位居青海省前列。优势矿种为铅、锌、岩金、硼、锂、煤。
潜在优势矿种为钾盐、镁盐、重晶石、芒硝、溴等。大柴旦温泉是天然的泉水,富含有益微量元素。
大柴旦意思
“大柴旦”是一个地名,位于中国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以下是关于大柴旦的详细解释:
1. 地理位置:大柴旦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西部,是海西州的一个县级行政区划。
2. 行政级别:大柴旦是县级市,由海西州代管。
3. 地理环境:大柴旦地区东距格尔木市约800公里,南距茫崖镇(注:茫崖镇现已撤销,其区域并入格尔木市)约600公里,西距敦煌约500公里,北距敦煌约700公里。地理坐标大致在北纬36°47′~37°00′,东经92°13′~93°04′之间。
4. 自然景观:大柴旦地区拥有许多自然景观,如可鲁克湖-托素湖自然保护区,这是青海省唯一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主要保护藏羚羊、野牦牛、雪豹、黑颈鹤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
5. 历史文化:大柴旦地区历史悠久,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青海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此外,“大柴旦”也指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一个镇,即大柴旦行委驻地,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西部,距离格尔木市大约800公里。该地区在历史上曾是一个重要的产盐地,现在则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区和商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