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
“千呼万唤”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再三催促。这个成语出自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原指别人邀请自己唱歌,自己五次三番地恳求,直到对方答应为止。现在多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物被反复提及,十分期待其出现或参与。
环境简介:在现代社会,“千呼万唤”常用来形容社交媒体或网络平台上对公众人物的热烈讨论和期待。随着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人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人物或事件越来越渴望得到他人的看法和意见。因此,“千呼万唤”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互动和关注的强烈需求。
千呼万唤是什么意思
“千呼万唤”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qiān hū wàn huàn。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再三催促,非常急切。
它来源于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其中有这样的描述:“王戎闻桓公久不至,率众赴之,未至,桓公车骑出,从者数人,王戎亦往。桓公望见王戎,下车前曰:‘何故逃席?’王戎曰:‘吾与嵇康、阮籍共语,不忍见其好货之貌。’桓公曰:‘既彼有情,吾何厌乎?’对曰:‘‘‘昔尧舜之君,自以为贤,及尧舜之世,未尝不尊贤。’’桓公笑曰:‘‘若此,且奈何不逃席?’”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千呼万唤”的成语。
此外,“千呼万唤”还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有关。在这首诗中,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句子,形容唐玄宗急切地等待杨贵妃的到来,直到她千呼万唤才出来。
总的来说,“千呼万唤”这个成语就是形容人急切地催促,希望对方尽快出现。
千呼万唤是什么意思啊
“千呼万唤”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qiān hū wàn huàn。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再三催促,非常急切地想让某人出来或参与某事。
它来源于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贤媛》,其中有一句“王戎遥望,见雌雄相抱,欢然戏乐。其父闻之,求寻其母。戎母取给,累十数年。时有百岁翁告戎母曰:‘老奴欲死,当与君入山,云何?’戎母曰:‘与君异域尚书郎,如何拟得尔?’戎母不顾。其父见之,怒而逐之。戎母闭门,隔绝内外;亲戚不得相见。有人道吾子不孝,母曰:‘何也?’答曰:‘父怒之,何异于群儿?’父奇之,改容曰:‘予妇在远,偷生从命,君何怪尔乎?’戎母寡居三十年,与子妇更相亲爱,父母不悦,终不听于宗族。人有问之,戎母曰:‘先公为汉臣,建此大业。吾子嗣,固当奉祭祀,何嫌尔乎?’”这个故事讲述了王戎的母亲为了儿子能够出仕做官,不惜长时间地寻找他的母亲,直到儿子长大成人。后来,王戎的母亲再次强调了她对儿子的期望和关心。
“千呼万唤”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提炼出来的,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物被多次催促、呼唤,非常急切地想要出现或参与。